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湖北省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研究

作 者: 夏天
导 师: 杨钢桥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资源环境信息工程
关键词: 补充耕地 数量质量 等级折算
分类号: F323.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补充耕地等级折算系数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耕地等级相联系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和质量平衡。在确保补充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本研究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回归数学模型,将耕地数量、质量与耕地等级挂钩,提出了基于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的等级折算系数方法,并建立湖北省农用地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的关系模型;将各利用等平均等指数代入模型,计算出各利用等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并制定出湖北省补充耕地等级折算系数表;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地类进行折算的新研究方法,分别建立了水田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和旱地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并编制出分地类折算表和折算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湖北省农用地利用等(利用等指数)和标准粮产量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利用等指数和标准粮之间相关系数r=0.94,拟合优度高,达到显著水平。(2)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模拟,建立湖北省农用地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水田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和旱地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对比水田、旱地标准粮产量-利用等指数模型可以看出,二者很相近,说明在全省范围内水田、旱地的粮食生产能力随着利用等别的降低而降低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一致的。(3)通过建立湖北省农用地标准粮产量和利用等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求得利用等和标准粮产量的对应关系,按照等级折算系数计算方法,利用占用耕地标准粮产量/补充耕地标准粮产量来计算湖北省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然后通过水田、旱地的模型计算出分地类的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最后编制补充耕地折算系数表。(4)通过分析湖北省补充耕地折算系数变化,占用耕地别差距的增加而升高。占补耕地等别差距一定时(1~4等间),折算系数随着占用耕地等别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其变化幅度也逐渐加大。(5)通过分析湖北省补充耕地(水田)折算系数变化占用耕地中水田等别一定时(3~21等间),折算系数随着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等别差距的增加而升高;占补耕地等别差距一定时(1~4等间),折算系数随着占用耕地等别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其变化幅度也逐渐加大。湖北省补充耕地(旱地)折算系数变化,占用耕地中水田等别一定时(2~21等间),折算系数随着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等别差距的增加而升高;占补耕地等别差距一定时(1~4等间),折算系数随着占用耕地等别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其变化幅度也逐渐加大;占补耕地等别差距一定时,旱地折算系数变化幅度大于水田折算系数变化幅度。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尽可能补充耕地类型相同的耕地,这样有利于确保耕地的粮食产量。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1 引言  12-17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4
  1.2 研究进展  14-17
    1.2.1 关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  14-15
    1.2.2 关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研究  15-17
2 理论与方法  17-23
  2.1 理论基础  17-20
    2.1.1 理论依据  17-19
    2.1.2 概念界定  19-20
  2.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0-23
    2.2.1 研究内容  20-21
    2.2.2 研究方法  21
    2.2.3 技术路线  21-23
3 湖北省补充耕地等级折算系数方法研究  23-42
  3.1 研究区概况  23-30
    3.1.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3
    3.1.2 研究区农用地利用概况  23-26
    3.1.3 研究区标准粮产量  26-30
  3.2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关系模型建立  30-42
    3.2.1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关系  30-31
    3.2.2 样点的选取  31-33
    3.2.3 样点分析与检验  33-38
    3.2.4 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关系建立  38-42
4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表编制  42-53
  4.1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计算方法  42-43
  4.2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表编制  43-45
  4.3 分地类制定折算系数的讨论  45-53
    4.3.1 分地类利用等指数—标准粮产量关系分析  45-47
    4.3.2 分水田、旱地制定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  47-53
5 折算系数分析  53-59
  5.1 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系数分析  53-56
    5.1.1 各等别折算系数的对比特征分析  53-54
    5.1.2 占补耕地不同等别间距对应折算系数的数量特征分析  54-56
  5.2 分地类计算的折算系数分析  56-59
6 总结与展望  59-61
  6.1 总结  59-60
  6.2 展望  60-61
参考文献  61-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基于组件式GIS的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F224
  2. 基于数量质量并重的全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F323.211
  3. 补充耕地工程质量标准构建的研究,F323.211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优化设计研究,F301
  5. 河北省滨海平原区补充耕地等别评定研究,F301.2
  6. 四川省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研究,R47
  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宅问题研究,F293.3
  8. 数量与质量的冲突与平衡,G649.351
  9. 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研究,G633.3
  10. 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F323.211
  11.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F323.211
  12. 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方法研究,F323.211
  13. 外语课堂上学习者英语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H319.9
  14. 陇南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F323.211
  15.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研究,F323.211;F323.8
  16. 基于数量质量并重的全国耕地占补平衡研究,F323.211
  17. 基于产能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有量研究,F323.211
  18.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F323.211
  1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价和监测预警研究,F323.211
  20. 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F323.21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 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 > 土地、耕地资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