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多核CPU的微型CT并行锥束图像重建算法应用研究

作 者: 秦晓红
导 师: 孙丰荣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关键词: 微型CT 锥束重建 多核CPU 并行处理
分类号: TP39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普通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就已达到毫米量级,但仅能粗糙地满足宏观病理学诊断的要求。如果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微米量级,即可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微细结构,从而真正满足临床病理学诊断金标准的要求。为此,学术界开始研发高分辨率的微型CT(Micro CT;也称为显微CT、微焦点CT)。Micro CT通常采用锥形X线束(Cone Beam),采用锥形束不仅能够获得真正各向同性的容积图像,提高空间分辨率及X射线利用率,而且在采集相同3D图像时速度远远快于扇形束CT。因此,锥束图像重建算法成为Micro CT学术理论及工程技术界的研究热点。微型CT采用锥形X射线束(简称锥束)和二维检测器取代传统的扇形X射线束和一维检测器,这样不仅可以一次同时扫描多层组织,而且提高了获取投影数据的速度和X射线的利用率,同时重建出的图像的轴向分辨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锥束图像重建算法包括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其中,解析算法又分为近似算法和精确算法。相对于迭代算法,解析算法具有更快的重建速度,并且占有较少的内存资源,因此,成为实际CT系统中的主流算法。而在解析算法中,近似算法由于数学上简单,实现起来容易,而且当锥角比较小时,能够取得较好的重建效果,所以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著名的Feldkamp算法(Kudo and Saito 1990,Yanand Leahy 1992,Wang et al 1993)就是典型的能够处理部分锥束投影数据的近似处理算法。然而,当检测器阵列变宽、射束锥角变大时,其应用性能总体将明显趋于恶化。但由于Feldkamp算法以及基于Feldkamp算法的其它近似锥束图像重建算法优异的时间性能、良好的理论简洁性和工程易实现性,它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并构成目前Micro CT工程的主流图像重建算法,也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由于CT图像重建过程运算量大,尤其是反投影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重建所需时间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提高反投影重建速度一直是CT理论及工程技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的学者和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很多快速反投影算法,但这些方法大都是基于正、余弦函数性质的优化方法,需要预先计算并存储三角函数值,内存开销比较大。此外,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图像重建速度,缩短重建时间。本课题采用多核程序设计和并行处理技术,主要研究了并行锥束图像重建算法,并且针对反投影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ADRT的快速反投影算法及其并行实现。虽然并行处理技术早在1990就被应用于二维CT图像重建,但它们都是在并行机或集群系统中实现的,而在多核CPU上实现并行,能带来更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和更高的计算速度。同时,仿真实验是研究人员验证其算法正确性和有效性、评价其算法性能的基本途径,这在生物医学图像重建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本课题以3D Shepp-Logan模型为参考模型,在VC++6.0环境下开发微型CT锥束重建仿真实验平台,对各种图像重建算法进行性能评测。该实验平台一方面能够保障本课题算法的顺利实现,更重要的,它是今后Micro CT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科研工作环境或平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符号说明  12-13
第一章 绪论  13-16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13-14
  第二节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第三节 课题的创新点  14-16
第二章 微型CT锥束图像重建算法  16-27
  第一节 引言  16-18
  第二节 CT图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18-21
    2.1 CT图像重建的基本原理  18-19
    2.2 CT图像重建的理论基础  19-21
  第三节 经典Feldkamp重建算法  21-24
    3.1 算法描述  21-23
    3.2 仿真实验  23-24
  第四节 3D Shepp-Logan头部模型仿真投影数据的计算  24-27
    4.1 模型参数设计  24-25
    4.2 仿真投影数据的计算  25-27
第三章 并行锥束图像重建算法及并行反投影算法  27-49
  第一节 OpenMP并行编程简介  28-32
    1.1 OpenMP概述  28-29
    1.2 OpenMP并行编程模型  29-30
    1.3 OpenMP C/C++语言编程  30-32
  第二节 并行Feldkamp重建算法  32-36
    2.1 方法描述  32-35
    2.2 实验结果分析  35-36
  第三节 并行反投影算法  36-49
    3.1 基于离散Radon变换的CT快速反投影算法  38-43
    3.2 并行快速反投影算法  43-45
    3.3 仿真实验  45-49
第四章 微型CT锥束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平台  49-55
  第一节 仿真实验平台的功能及结构  49-51
    1.1 仿真实验平台的功能  49-50
    1.2 仿真实验平台的框架结构  50-51
  第二节 仿真实验平台的操作流程  51-55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5-57
参考文献  57-62
致谢  62-63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3-6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4

相似论文

  1. 多DSP并行航迹规划系统接口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TP368.12
  2. 实时海洋浮游生物目标智能识别系统设计,TP391.41
  3. 自动化生产车间资源配置仿真及优化,O226
  4.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高光谱遥感图像混合像元分解研究,TP751.1
  5. DTMB中3780点FFT在多核DSP平台上的实现,TP368.1
  6. 虚拟地形环境中地形数据金字塔模型的建模和处理技术的研究,P209
  7. 海量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管理及并行处理技术研究,TP333
  8. 基于PC集群矿山海量空间数据并行处理与可视化,P628.3
  9. 基于银行核心帐务系统构建借贷记合一的银行卡,F832.2
  10.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1.41
  11. 全方位视觉的多核并行处理研究与应用,TP332
  12. 短波信号源与多路并行接收平台设计与实现,TN911.7
  13. 基于多处理器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和实现,TN79
  14. 基于GPU的二维矢量场可视化点噪声方法的研究与实现,TP391.41
  15. 基于Cavium平台的网络流分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3.06
  16. 基于并行协议分析的网络内容监控技术研究,TP393.08
  17. 高效空间谱估计算法研究,TN911.7
  18. 基于Octeon多核处理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TP393.08
  19. 最佳邻域匹配图像恢复算法的改进与并行化研究,TP391.41
  20. 机载雷达信号处理器的设计,TN959.73
  21. 基于约束性可满足问题的解决器,TN40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 > 模式识别与装置 >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