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文学研究会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作 者: 李华
导 师: 王文胜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 基督教文化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和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已经取了丰硕的成果,可是还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系统研究。本文即是从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视角切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试图从文学研究会的组织构成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经历、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两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外来文化对于文学研究会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在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的不同表达,借以点亮萤火之光,以窥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的面影。文章的第一章是分析文学研究会作为团体在筹备和成立时受到的基督教文化和基督教团体组织社会实进会的影响,并比较了社会实进会与文学研究会在组织构成上的异同。从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两方面论述了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精神资源,分析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文学主旨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第二章展现了冰心、庐隐、许地山、老舍、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经历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第三章着重分析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指出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第四章是本文的结尾,指出当时文艺思想界对于基督教文化是一种功利性的选择,文学研究会作家们所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是一种边缘化的影响,因此对罪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道德规范层面上,而没有像基督教文化那样深入到人的本性。没有对罪性的深刻体认,也就没有对彼岸的追求与关怀,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盲区”。最后总结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出对文学研究会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将给我们提供认识文学研究会的新角度,丰富人们对文学研究会的认识,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拓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前言  5-8
第一章:文学研究会与基督教的关系  8-17
  第一节:社团的筹备和成立  8-10
  第二节:文学研究会的组织构成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10-12
  第三节: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精神资源  12-14
  第四节:"为人生"的文学主旨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14-17
第二章: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经历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17-30
  第一节:冰心,爱的吟唱者  17-20
  第二节:庐隐,罪的体察者  20-23
  第三节:许地山,宗教沟通者  23-25
  第四节:老舍,宗教力行者  25-27
  第五节:周作人,文化汲取者  27-29
  第六节:小结  29-30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30-43
  第一节:词汇与形式方面  30-33
    (一) 基督教文化词汇语境  30-31
    (二) 深层的意义影响——以祈祷为例  31-33
  第二节:思维方式与价值信仰  33-35
  第三节:意象和典故的借用  35-43
    (一) "光"的意象  35-37
    (二) "上帝的手指"  37-38
    (三)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舍己"  38-40
    (四) 对死亡的认识  40-43
第四章:结语  43-49
  第一节:功利性的选择与边缘化的影响  43-44
  第二节:对罪性的认识与彼岸的关怀  44-47
  第三节:课题意义  47-49
参考文献  49-50

相似论文

  1. 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蝇王》释读,I561
  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I046
  3. 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基督教文化,I109.9
  4. 基督教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解析,H319
  5. 莎乐美世界中的血缘隐喻,I561.073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督教情结,K546
  7.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G04
  8. 西方传教士《论语》译本中的基督教文化倾向,H315.9
  9. 中国新时期诗歌与基督教文化,I207.25
  10. 基督教传播与中国话剧的文化关系探析(1907-1945),J824
  11. 曾卓诗歌与基督教文化精神之暗合,I207.25
  12. 开封基督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B977
  13.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作家身份与基督教文化,I206.7
  14.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I206.7
  15. 基督教文化精神在中国新诗中的诗性言说,I207.25
  16. 史铁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I207.42
  17. “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I046
  18.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I206.6
  19. 从跨文化语境中看苏姗娜与窦娥对“节”和“道”的态度,I0-03
  20. 冲撞与嬗变,I206.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