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墨戏的美学特征

作 者: 昝玮实
导 师: 董志强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墨戏 文人画 游戏 符号 美学特征
分类号: J2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墨戏作为中国绘画史上被歪曲和忽视历久的一种绘画形式,是一种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戏玩心态和创作方式。文人墨戏这一通说使墨戏一直附属于文人画范畴,但并不代表墨戏画等同于文人画。墨戏因为“戏”字,其身份一直招致恶评,本文试图厘清墨戏与文人画的关系,并为墨戏正名。幸而墨戏在当代绘画美学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西理论的相互参照和融合中,墨戏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不仅独具民族魅力,而且具有走向世界的审美潜质。本文在对当代墨戏研究评述中,比较和分析中西相关理论的适用性,指出用中西理论阐释传统墨戏的不妥之处与契合点,最终将墨戏放入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与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观照,从而深入墨戏的美学精神,揭示其独特的艺术现象和精神魅力。本文把墨戏的审美特征分为三方面进行讨论,分别是游戏化本质、私人化状态和符号化表现。游戏化,是墨戏最为独特的基本特征,规定了墨戏的本体属性,其游戏本质与西方游戏说有相似之处,但墨戏作为传统语境中的艺术形式,更多的表现出与传统的本土文化精神契合的独特的游戏性,“游戏笔墨”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行为中的重要范式,传达出中国古人特殊的戏玩精神。在“狂禅之风”的吹拂下,“游戏三昧”的禅趣更使得东方墨戏艺术独显着自己悠久的魅力。私人化侧重于探析墨戏主体的创作形态,创作内容等分析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寻求他们纯属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精神和形式。私人化表现所涉及的“癫狂”,“自恋”,“丑怪”倾向都会受到深层的社会原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墨戏的符号化倾向则显示了主体在选材到技法的程式处理上,经历了一个墨戏抽象语符化的定型过程,而这一过程跟墨戏者的私性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墨戏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绘画精神的一种升华,是一种“类符号”或者“类象”的形式表达,“意象”与“符号”在中西艺术哲学史上都有着臻于完善的理论言说,墨戏作品的独特性,最终以追求生命之象的审美形式突显出来,它是有着丰富生命显现的艺术载体。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导言  8-11
第一章 墨戏概论  11-25
  第一节 墨戏之名  11-16
  第二节 墨戏与文人画  16-20
  第三节 墨戏的独特性质  20-25
第二章 墨戏的游戏化本质  25-48
  第一节 西方游戏说与中国当代墨戏研究  25-32
  第二节 墨戏在中国的游戏本质认同  32-43
  第三节 游戏笔墨与游戏三昧  43-48
第三章 墨戏的私人化状态  48-56
  第一节 何谓私人化与墨戏的私性  49-52
  第二节 墨戏的私人化表征  52-56
第四章 墨戏的符号化表现  56-73
  第一节 墨象作为一种符号形式  56-62
  第二节 墨戏艺术的符号审美生成——以影入画  62-66
  第三节 墨戏符号的审美特征  66-73
结语  73-75
参考文献  75-79
后记  79-81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1

相似论文

  1. 诗意的疏离:图文之间,J506
  2.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3. 基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研究,G434
  4.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669.5
  5. 社会情绪和社会规范对独裁者博弈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B842.6
  6.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G206
  7.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G434
  8. 交互分析理论视角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G645.5
  9. 以刘翔的媒介形象为例看新闻传播的神话性,G206
  10. 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研究,G434
  11. 淮河文化视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524
  12. 清澈雄丽,下笔纯如,J205
  13. 从社会符号学谈《水浒传》的习语翻译,I046
  14. 不同活动类型下的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G645.5
  15. 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G40
  16. 在互文性角度下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I046
  17. 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I0-05
  18. 基于社会身份视角的森马品牌传播策略研究,F426.86
  19. 儿童绘画“符号期”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研究,G623.75
  20. 大学生应用教育游戏现状调查研究,G434
  21. 腾讯网游个案研究,F49

中图分类: > 艺术 > 绘画 > 绘画技法 > 中国画技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