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语言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可交流性

作 者: 马进
导 师: 傅永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私人语言 实指定义 含义 所指
分类号: B0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言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当大部分哲学家都试图从正面说明语言具有公共性、语言先天地具有可交流性时,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另辟蹊径,在阐述语言游戏说的同时提出了私人语言概念,并构造了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试图用反证法来说明我们用于表达知识、信念、感觉等的语言一开始就是公共性的。他这个论证过程沿袭了分析哲学的思维方式,顺承了前辈分析学家在解决哲学问题时的思路。私人语言论证涉及很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与方法,本文以此为入手点,在明晰私人语言论证结构后,挖掘这个论证中所隐含的前提预设。因为如果承认私人语言存在的话就会得出语言无法沟通的结论,所以维特根斯坦做这个论证的目的就是试图可以消解这个语言哲学上的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不过一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合理性,那么也就同时否定了实指定义在确定语言与对象指称关系时的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话,语言与其指称对象间的关系问题又摆在了语言哲学家面前。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摹状词理论的指称理论来试图澄清语言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是都因各自理论的不完善而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比多位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使用基本概念,来研究指称理论的合理性并且得出语言概念的含义。最后,通过正确理解语言概念的含义,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的可交流性。本文对语言的可交流性的探讨,首先开始于对私人语言论证中所涉及的诸多概念进行的阐释与澄清。在理清私人语言论证结构之后,努力揭示出这个论证的目的以及从中可能得出的结论。而对于这个论证所揭示出的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都曾有过深层次的探讨,作者在研究总结了这些哲学家的论辩之后,从中整理出本文所需分析的论点,并在充分理解前人思想基础上对语言的实质做出了作者本人的概括和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前言  9-10
第一章 对私人语言论证的分析  10-18
  第一节 私人语言的含义  10-11
  第二节 私人感觉  11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过程  11-18
第二章 私人语言论证中的要点  18-23
  第一节 两个关键词  18
  第二节 感觉经验的唯一性  18-21
  第三节 实指定义  21-23
第三章 私人语言的不合理性  23-30
  第一节 私人语言专名导致的语言悖论  23-24
  第二节 "含义"与亲知  24-26
  第三节 摹状词与私人语言的对立  26-27
  第四节 对摹状词理论的修正  27-28
  第五节 私人语言的结症  28-30
第四章 语言可交流性的确立  30-35
  第一节 语言的意义在使用中确立  30-31
  第二节 语言内在含义的确立  31-32
  第三节 总结  32-35
参考书目  35-36
参考文章  36-38
致谢  38-3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9

相似论文

  1. 会话含义特征强化性的英汉对比研究,H313
  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级差含义研究,H319
  3.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H059
  4. 符号:在场的意识,B089
  5. 论创意服装设计中柔美意境的表现,J523.5
  6.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提高会话含义理解能力的实验研究,H319.9
  7. 英语口语中副语言策略的语用分析,H314
  8. 从合作原则分析中国脱口秀节目的会话含义,H030
  9. 政治访谈中的会话含义研究,H030
  10. 汉语戏剧文本对白中的会话含义探析,H030
  11. 自首认定的相关问题探讨,D924.1
  12. 基于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心的含义研究,R221
  13. 中国传统符号在造物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505
  14.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象征,J523.5
  15. 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H319.9
  16. 言语幽默的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研究,H030
  17.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I561
  18. 索绪尔符号理论在英语词汇教与学中的应用,H319
  19. 合作原则视角下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会话含义的解读,H313
  20. 《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H55
  21. 德语广告中的“会话含义”,H3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