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经济学视野下的犯罪防控研究

作 者: 林立超
导 师: 戴浩霖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警察科学
关键词: 经济学 防控 犯罪成本 犯罪收益 偏好 刺激因素
分类号: D91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我国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犯罪出现的原因及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方法,是治理犯罪的一个新思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犯罪的出现是因为人的需求是不断扩张的,而用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保证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定了特定的规则,禁止社会成员以特定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则,以不被统治阶级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构成了犯罪。同时,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人的行为永远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即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经济学认为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犯罪成本,同时努力降低犯罪收益。在分析犯罪原因、制定犯罪防控对策的时候,本文还借助了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和稳定偏好理论。这些理论是解释部分犯罪现象的重要工具。同时,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其行为必然要受到该环境的影响,犯罪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在分析犯罪原因、制定犯罪对策时,绝不能忽略外部的客观环境对行为人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以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和成本收益理论为主线,结合“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稳定偏好的特点,在总结归纳当前我们国家存在的容易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犯罪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犯罪行为的本质,提出犯罪行为来源于资源稀缺与人的欲望无穷大的永恒矛盾,并据此对“犯罪”这一概念作出了经济学上的解释;第二部分分析了用以解释犯罪行为的几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成本收益理论(其中犯罪成本主要包括犯罪的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稳定的个人偏好以及人们在做决定时的有限理性;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外部客观环境对人们的行为的影响以及我国当前存在的可能诱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方面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与社会不公、人口流动导致的社会控制弱化以及微观方面的被害人对潜在犯罪人的刺激和容易滋生犯罪的其他因素;作为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论文第四部分根据前文论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对策,主要包括消除和限制可能的致罪因素;减少犯罪所得、增加犯罪成本以及对社会成员的偏好进行引导等。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一、经济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12-16
  (一) 犯罪的内涵  12-13
  (二) 经济学视野下的犯罪现象  13-16
    1. 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13
    2. 法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3-15
    3.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刑罚的威慑作用  15-16
二、解析犯罪现象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16-21
  (一) 成本收益理论  16-19
    1. 成本收益理论概述  16-17
    2. 犯罪成本  17-18
    3. 犯罪收益  18-19
  (二) 稳定的个人偏好  19-20
  (三) 不完全理性  20-21
二、外界因素对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影响  21-28
  (一) 外界因素对犯罪人的影响  21-22
  (二) 我国当前存在的可能诱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主要因素  22-28
    1. 绝对贫困  22-23
    2. 相对贫困与社会不公  23-25
    3. 被害人对潜在犯罪人的刺激  25
    4. 社会流动人口  25-27
    5. 容易诱发犯罪的其他因素  27-28
三、防控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28-47
  (一) 科学地制定防控犯罪的对策  28-29
  (二) 限制和消除致罪因素  29-38
    1. 消除绝对贫困  29-31
    2. 推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31-34
    3. 做好被害预防  34-35
    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管  35-36
    5. 做好预防犯罪的基础性工作  36-38
  (三) 增加犯罪成本  38-43
    1. 提高犯罪人的直接成本  39
    2. 提高犯罪的机会成本  39-40
    3. 提高犯罪的风险成本,增加被定罪的可能性  40-43
  (四) 减少犯罪收益  43-44
  (五) 对社会成员的偏好进行引导  44-47
    1. 稳定的偏好对人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44-45
    2. 对人的偏好进行引导的途径  45-47
结语  47-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0

相似论文

  1.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2. 农村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G633.41
  3.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预测与控制,R184
  4. 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S858.28
  5. 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S858.28
  6.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7.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8.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虚拟社区使用偏好的调节作用,B841
  9. 企业安全效益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F272;F224.5
  10.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1. 商品化权法律保护模式研究,D923
  12. 日照港焦炭码头项目融资研究,F552.7
  13. 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探究,D923.41
  14. 基于WIFI定位技术的动线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15. 城市消费者家用轿车品牌偏好的研究,F426.471;F224
  16.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性别偏好的影响研究,C924.21
  17. 公平偏好与有限理性下柔性合同的设计及优化,F224
  18. 基于Wi-Fi无线定位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9. 基于DEA的项目风险评估的模型及方法研究,F272
  20. 语言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H0-05
  21. CAVG模型在汇率风险度量中的应用,F22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犯罪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