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杂交稻三角形强化栽培关键技术的效应研究

作 者: 陈宇
导 师: 马均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水稻 三角形强化栽培 栽培措施 产量构成 抗倒伏性状
分类号: S51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Ⅱ优498为材料,研究了三角形强化栽培不同移栽秧龄、移栽密度和施氮量下的生理特征、群体发育特点、抗倒伏性及产量形成等,探索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强植株抗倒伏性的强化栽培技术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随移栽叶龄增大,达到最高分蘖的时间缩短,从最高分蘖下降到有效分蘖时间缩短,孕穗期至成熟期的时间延长,中、大苗移栽有利于延缓后期衰老,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大,相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鞘、叶、穗干重和总干物质质量均下降,株高降低,倒伏指数增大,中高肥处理强势粒的最终生长量A增大,单位面积一次枝梗数减少,成穗率增大,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增加,有效穗数增多,饱粒粒数减少,空粒数增多,产量降低。2、相同移栽叶龄和施肥量下随着移栽行窝距增大,分蘖增加和下降速率加快,各叶位SPAD值增加幅度加快,SPAD值下降速率随着移栽行窝距增大而减少幅度放缓,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单位面积茎鞘、叶、穗干重和总干物质均下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增大,株高增加,对应节位截面面积增大,相同节位的抗折力和弯曲力矩显著增大,基部第1和第2节(除A_ⅠB_ⅢC_Ⅱ和A_ⅡB_ⅢC_Ⅲ处理外)倒伏指数增大。表现相同的分蘖生长规律,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成穗率下降,有效穗数减少,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减少,充实度增大,饱粒数下降,实粒数和瘪粒数减少,空粒数增加,产量降低。3、相同移栽叶龄和密度下,高肥处理分蘖数增加和下降速率大,高效叶面积和总叶面积显著高于中肥处理,齐穗后LAI衰退速率高于中肥处理,总粒/叶比和顶三叶粒/叶比均小于中肥处理,SPAD值上升和下降速率大,各高氮处理茎鞘、叶、穗干重和总干物质均升高,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灌浆期叶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增大,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均高于中氮处理,株高高于中氮处理,对应节位截面面积高于中氮处理,基部1、2节间倒伏指数高于中肥处理,单位面积分蘖数增加,成穗率下降,有效穗数增大,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增加,充实度增大(除7叶移栽除外),饱粒数减少,瘪粒数增加(除7叶移栽除外),空粒数增多,饱粒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4、在水稻抽穗后21d(3周),茎杆倒伏多发生在茎基部第1、2个节间,株高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壁厚、抗折力、节间粗和单位节间干重与倒伏指数多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节的抗折力与节间粗度、壁厚和单位节间干重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秆长和节间长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稻的倒伏敏感期是在齐穗后21~28d,基部3个伸长节间的节间长度、壁厚、粗度和单位节间干重与千粒重多呈正相管,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秆壁粗壮厚实可以孕育大穗,并适当控制株高,对强化栽培高产抗倒株型的培育有重要作用,充实度是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的关键。5、本研究结果表明,3叶龄移栽、30×30cm移栽密度和施氮量225 kg/hm~2时,籽粒产量达到最高(11.1t/hm~2):5叶龄移栽和7叶龄移栽,在高肥、低密度(30cm×30cm)下产量也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0
1 前言  10-14
  1.1 强化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10-11
  1.2 强化栽培播种期和秧龄的研究  11-12
  1.3 强化栽培移栽密度的研究  12
  1.4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研究  12-13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4
2 材料与方法  14-18
  2.1 供试材料  14
  2.2 试验处理  14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7
  2.4 数据分析  17-18
3 结果与分析  18-39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8-22
  3.2 三种移栽叶龄的秧苗素质比较  22
  3.3 生育时期  22-23
  3.4 分蘖动态  23
  3.5 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  23-24
  3.6 后期叶绿素SPAD值  24-26
  3.7 齐穗期光合速率  26-27
  3.8 不同处理的粒/叶比  27-28
  3.9 物质积累与分配  28-30
  3.10 不同处理的株高、各节间长度与粗度  30-31
  3.11 灌浆后期茎杆抗倒性  31-35
  3.12 穗颈节间维管束性状解剖结构  35-36
  3.13 籽粒灌浆速率  36-39
4 讨论与结论  39-45
  4.1 适宜移栽叶龄  39
  4.2 适宜栽植密度  39-40
  4.3 适宜于强化栽培小、中、大苗的施氮水平  40-41
  4.4 籽粒灌浆特性  41-42
  4.5 植株抗倒性  42-44
  4.6 三角形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  44-45
5 参考文献  45-49
致谢  49-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0

相似论文

  1. 水稻茎叶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及分析,S511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3.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S511
  4.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5.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6.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7.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8.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9.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0.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11.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12.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13. 利用RNA瞬时干扰技术研究甘油二酯激酶基因在水稻响应激发子木聚糖酶和盐处理中的作用,S511
  14. 水稻胁迫应答基因3’UTR模体及相关mi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Q943.2
  15.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16.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17.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18.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S435.111
  19.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S435.111.4
  20.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21. 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西瓜枯萎病的影响,S436.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按成熟时期早迟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