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作 者: 王德刚
导 师: 陈洁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网络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24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阶段、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施教主体和受教育对象特定、单一;教育阶段局限于学生在校阶段或职工在职阶段,而忽视了社会德育和人的终身德育;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等显性灌输式教育的层次上,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想法虽有提出,但尚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我国作为一个拥有2.98亿网民的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更应该考虑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对广大网民进行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并努力促进网络德育的创新,以期实现全民德育、终身德育的目标。本文就是基于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兴未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载体上开展得不够充分的实际,首先对网络传播参与者、网络载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过程和功能进行研究。提出了以网络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网络载体中开展的,不为受众焦点关注,甚至不为受众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渗透、潜隐影响、无意识教育的德性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过程,在方向保证、宣传引导、实践塑造和矛盾调节等方面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网络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社会化和生活化;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网络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有利于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协调与统一。然后从建立高素质的施教者队伍、适应网民的接受心理和随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三个方面提出了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并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掌握的原则。最后引入社会心理学和网络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对国内主流网站舆论引导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从情境创设、议程设置、隐体选择、舆论引导、网络文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目的是努力建立一种适合网民特点的网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网络载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拟有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方式相结合,提出了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网民心理需求、以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根据网民结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等观点;2、引入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巧妙设置媒介议程、选择合适的隐体、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引导网民自我教育、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将隐性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初步给出了一套适应我国网民特点的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第1章 导言  13-23
  1.1 问题的提出  13-16
    1.1.1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3-14
    1.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  14-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0
    1.2.1 已有文献及研究分析、作者自己创新点  16-20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0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20-23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20-21
    1.3.2 本文的基本框架  21-23
第2章 网络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3-34
  2.1 网络传播参与者研究  23-25
    2.1.1 网络传播参与者的认知特点  23-24
    2.1.2 情感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24-25
    2.1.3 网络传播过程的情感互动模式  25
  2.2 网络载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25-27
    2.2.1 网络载体的传播特点  25-26
    2.2.2 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  26-27
  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作用过程和功能  27-29
    2.3.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8-29
    2.3.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过程  29
    2.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9
  2.4 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9-34
    2.4.1 社会化优势  29-30
    2.4.2 生活化优势  30
    2.4.3 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  30-31
    2.4.4 有利于实现网络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31-32
    2.4.5 有利于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协调与统  32-34
第3章 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原则  34-41
  3.1 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34-39
    3.1.1 建立高素质的施教者队伍  34-36
    3.1.2 适应网民的接受心理  36-37
    3.1.3 随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37-39
  3.2 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掌握的原则  39-41
    3.2.1 注重教育目标的隐蔽性和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39
    3.2.2 注重教育接受的无意识性和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  39
    3.2.3 注重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方式的系统性  39
    3.2.4 注重价值取向上的人本主义原则  39-41
第4章 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41-61
  4.1 满足网民心理需求创设人文关怀情境  41-44
    4.1.1 满足网民心理需求  41-42
    4.1.2 积极创设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  42-44
  4.2 以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44-46
    4.2.1 网络舆论热点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4-45
    4.2.2 找准热点问题善于隐性施教  45-46
  4.3 巧妙设置媒介议程  46-49
    4.3.1 网络媒介议程设置的重要性  46-48
    4.3.2 巧妙设置媒介议程  48-49
  4.4 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合适的隐体  49-50
  4.5 注重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  50-53
    4.5.1 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征  50
    4.5.2 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  50-52
    4.5.3 实现网民自我教育  52-53
  4.6 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  53-56
    4.6.1 我国网民结构特征分析  53-54
    4.6.2 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  54-55
    4.6.3 判断网民身份特征开展针对性教育  55-56
  4.7 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56-58
    4.7.1 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化环境  56
    4.7.2 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原则  56-57
    4.7.3 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方法  57-58
  4.8 建立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58-61
    4.8.1 将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工作日程并健全制度  58-60
    4.8.2 分工负责合力共为  60-61
结语  61-62
致谢  62-63
参考文献  63-69
  一、著作  63-64
  二、期刊论文  64-67
  三、学位论文  67-68
  四、其他文献  68-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9

相似论文

  1. 环境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研究,G212
  2.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G641
  3.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前景刍议,J212
  4. 党报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G212
  5. 党报人文关怀的探索,G216.3
  6. 对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J905
  7. 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I106
  8.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G641
  9. 办公空间中的交互空间设计,TU243.2
  10. 晋察冀边区司法治理初探,D926;K265
  11. 探路者的足音,J205
  12. 精英与大众的博弈,J952
  13. 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I207.8
  14. 毕飞宇小说中城乡互照关系的透视与书写,I207.42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G641
  16. 灾害报道中的新闻图片研究,G218
  1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研究,F091.91
  18. 朱子妇女观再探讨,B244.7
  19. 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20.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初探,G711
  21. 浸润日常生活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