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贷款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作 者: 郑勇
导 师: 阮齐林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贷款诈骗罪 主体范围 共同犯罪 界分
分类号: D92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79年颁布的《刑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刑法典,由于受到“宜粗不宜细”等立法思想以及整体法秩序的制约,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针对贷款诈骗犯罪,也因缺乏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探索而导致立法滞后,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一般以诈骗罪论处,导致对此类犯罪的打击极为不利。经过十余年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沉淀,随着我国刑事立法技术和刑法理论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金融领域中愈演愈烈的信贷犯罪活动,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将贷款诈骗罪作为一条独立的罪名确定下来。1997年,现行刑法将该罪略加修改后纳入第193条,正式进入刑法典。尽管如此,在金融活动中,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不法手段诈骗贷款的事件仍然频频发生。司法实践中,对上述行为的打击力度又因立法技术、法理争议等原因略显无力。本文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立足司法实践,结合我国贷款诈骗罪立法的历史沿革,对实务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对刑事司法中的相关问题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述。该章首先对我国关于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沿革进行了回顾,并就贷款诈骗的两种表现形式给予区分,引入本文所要论述的贷款诈骗罪。之后,对贷款诈骗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下文论述的三个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问题。该章从刑法关于贷款诈骗罪主体的有关规定着手,重点针对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不能构成本罪的问题,列举了理论界存在的犯罪等同论、无罪论、变通论等三种不同观点,并分别展开论述,表明其存在的弊端。本文提出,在当前,对于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适用合同诈骗罪在一定时期内不失为一种必要、可行、有效的权宜之策。但从应然性来说,应将单位纳入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并就其法定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三章:“内外勾结”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问题。该章着重论述了金融机构内外勾结共谋骗贷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笔者提出,根据能否使金融机构“陷入认识错误”并结合是否具有信贷职权原则来划分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各种身份,以此为基础勾画出共同犯罪的三种形式,进而分别予以定性,并在一定情况下引入“核心角色”理论及适当的补充原则。这样,对于三种“内外勾结”的形式,最终便得出身份不同、定性也不同的结论。第四章:贷款诈骗罪的界分问题。该章立足于司法实践中,对贷款诈骗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难以把握的现实背景下,分别对本罪与贷款纠纷;贷款欺诈;合同诈骗罪;高利转贷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及诈骗罪的认定与界分一一进行了阐述。

全文目录


摘要  4-7
引言  7-9
第一章 概述  9-14
  一、我国关于贷款诈骗罪的立法沿革  9-10
  二、我国关于贷款诈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10-14
    (一) 我国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刑事立法  11-12
    (二) 我国关于贷款诈骗罪具体适用的相关司法解释  12-14
第二章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问题  14-25
  一、贷款诈骗罪犯罪主体的法定范围及其具体表现  14-16
  二、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及其法律适用问题  16-25
    (一) 关于单位实施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定性的理论争议及其评析  17-21
    (二) 笔者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定性及其法律适用的见解  21-25
第三章 “内外勾结”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问题  25-32
  一、金融机构内部与贷款业务无关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共谋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27
  二、金融机构内部具有贷款审批最终决策权的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共谋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27-29
    (一) 金融机构内部分管领导与外部人员勾结共谋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27-29
    (二) 金融机构内部负责贷款业务的所有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共谋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29
  三、金融机构内部与贷款业务有关、但无最终决策权的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共谋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定性  29-32
第四章 贷款诈骗罪的界分问题  32-38
  一、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贷款欺诈的界分  32-34
    (一) 贷款诈骗罪与贷款纠纷的界分  32-33
    (二) 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的界分  33-34
  二、贷款诈骗罪与关联罪的界分  34-38
    (一) 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界分  34-35
    (二) 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的界分  35-36
    (三) 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界分  36-37
    (四) 贷款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分  37-38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1
后记  41

相似论文

  1. 受贿罪主体相关问题研究,D924.392
  2. 网络赌博犯罪问题的研究,D924.3
  3. 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之刑法学分析,D924.392
  4. 民间借贷的若干法律问题之探讨,F832.4
  5. 单位犯罪主体相关问题研究,D924.1
  6. 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7. 王某毒品犯罪案件研究,D924.3
  8. 聚众斗殴罪疑难问题研究,D924.3
  9. 《鹿特丹规则》下货物控制权制度研究,D923.6;D922.294
  10. 论共同犯罪与身份,D914
  11. 论主犯的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研究,D924.1
  12. 共同犯罪的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D924.11
  13. 论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研究,D914
  14. 论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D924.1
  15. 论共同犯罪故意,D924.1
  16. 共同犯罪事实错误研究,D914
  17. 论脱逃罪的身份与共同犯罪,D914
  18. 渎职犯罪法律适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D924.3
  19. 片面共犯问题研究,D924.1
  20.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D924.3
  2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疑难问题研究,D924.39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