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燕山期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构造特征

作 者: 郭秀峰
导 师: 张国伟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燕山期 南大巴山 叠加构造 扇形三角区 磁组构
分类号: P5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秦岭造山带南部南大巴山弧形推覆带前缘的前陆褶皱带西缘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东端形成了镇巴—简池以北的横跨叠加区和南部以出露三叠系与侏罗系为主的扇形三角叠加区。研究不同类型叠加区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燕山期以来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陆内构造的关系。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论文利用野外构造观测和褶皱几何要素统计进行构造解析,辅以磁组构测试方法,结合地球物理解释资料,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勉略带闭合后燕山期为主的陆内构造演化过程南大巴山推覆带西缘与米仓山近东西向短轴背斜、米仓山南部巨型挠曲向斜的叠加关系。经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以下认识与成果:(1)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扇形三角叠加区的形成机制。米仓山南缘近东西向挠曲向斜与华蓥山西缘向斜在研究区南部镇巴—万源之间叠加形成一个北东收敛、南西开放的向斜叠加区;稍后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南西向的推覆叠加,使这一区域形成现今以三叠系—侏罗系为主要变形岩层的扇形三角叠加区构造面貌。(2)基于前人成果和本文取得认识,探讨了四川盆地东北缘研究区范围内燕山期陆内构造的演化时序。中侏罗世末扬子地块向北的继续深俯冲在其北缘首先发育一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近于同时或稍晚川东褶皱带由南东向北西扩展,与米仓山南缘的东西向挠曲向斜形成叠加向斜;晚侏罗世末,大巴山构造带在两侧汉南和黄陵刚性地块的阻挡下向南西方向推覆,形成了指向南西的弧形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与上述向斜叠加,这一由三方向构造共同作用下的叠加过程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其中米仓山近南北向挤压则趋于减弱。(3)对磁组构在多方向多期次水平挤压形成叠加变形的沉积岩区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论文研究取得一些初步认识与成果,同时还提出应用其进行叠加构造分析时必须与区域地质资料紧密联系,并应在一定限定条件下使用。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引言  8-16
  1.1 科学问题与选题依据  8
  1.2 研究现状  8-13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4
  1.5 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14-16
2 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  16-27
  2.1 区域地层概况  17-21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演化特征  21-27
    2.2.1 四川盆地北缘沉积与构造演化  21-23
    2.2.2 南大巴山逆冲推覆带  23-25
    2.2.3 米仓山近东西向短轴背斜  25-27
3 构造变形几何学特征  27-56
  3.1 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范围及基本格架  27-28
  3.2 基本构造特征  28-50
    3.2.1 陈家滩—凉桥—大池—八卦梁剖面(A—A’)  30-36
    3.2.2 镇巴—长岭—铁溪—永安剖面(C—C’)  36-41
    3.2.3 渔渡—赤南—竹峪关—九层剖面(B—B’)  41-46
    3.2.4 荆竹坝—万源—黄钟—石窝剖面(D—D’)  46-50
  3.3 构造特征解析与讨论  50-56
    3.3.1 总体构造线方向  50-51
    3.3.2 沿推覆方向变形强度差异  51-52
    3.3.3 褶皱枢纽倾伏方向统计规律性变化  52-54
    3.3.4 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扇形三角叠加区  54-56
4 构造变形磁组构研究  56-90
  4.1 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岩区应用的可行性  56-60
    4.1.1 磁组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  56-57
    4.1.2 磁组构在沉积岩区的应用  57-60
  4.2 定向样品的采集及磁组构测试  60-61
    4.2.1 剖面布置与样品采集  60
    4.2.2 样品加工及测试  60-61
  4.3 磁组构标量数据特征  61-63
    4.3.1 平均磁化率及岩石磁学  61-62
    4.3.2 磁化率椭球体各向异性度及形态  62-63
  4.4 磁组构矢量数据特征  63-74
    4.4.1 矢量数据处理基本原理与方法  63-72
    4.4.2 矢量数据计算及结果  72-74
  4.5 基于磁组构特征的局部应变与应力分析  74-88
    4.5.1 第①亚区——扇形三角前缘盆地区  75-81
    4.5.2 第②亚区——扇形三角叠加变形区  81-86
    4.5.3 第③亚区——横跨叠加区  86-88
  4.6 磁组构研究揭示的构造特征  88-90
5 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变形探讨  90-94
  5.1 北部横跨叠加区  90-92
  5.2 南部扇形三角叠加区  92-94
6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94-96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94
  6.2 存在问题  94-96
参考文献  96-104
致谢  104

相似论文

  1. 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P611
  2. 南大巴山镇巴—城口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P542
  3. 鄂尔多斯西缘沙井子地区地质构造样式研究,P618.13
  4. 渤海湾盆地燕山期地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P618.13
  5. 内蒙古赤峰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P618.52
  6. 南京浦口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P534.6
  7. 小秦岭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P542.2
  8. 北京燕山地区燕山期火成岩分布及岩石圈减薄过程,P588.1
  9. 湘南骑田岭—道县地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壳—幔相互作用研究,P588.1
  10. 武夷山地区显生宙构造变形与年代学研究,P597.3
  11. 华南陡山沱组四段含胶黄铁矿碳酸盐结核岩石磁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P584
  12. 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P542
  13.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P611
  14. 福建省金矿成矿特征和成矿预测研究,P618.51
  15. 云南兰坪—维西地区构造动力学分析,P541
  16. 燕辽地区燕山期火山活动节律与造山—深部过程,P317
  17. 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P618.5
  18.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P618.2
  19. 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P619.222
  20. 山东焦家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研究,P618.5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构造运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