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A Research on Paul Gilroy\'s Diaspora Aesthetics

作 者: 雷玲玲
导 师: 邹威华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保罗·吉尔罗伊 族裔散居美学 身份 生存美学
分类号: B83-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保罗·吉尔罗伊是当代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中的佼佼者。他着重于黑人族裔散居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广受关注的族裔散居理论,在当代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国内对他的研究还仅限于简单介绍,有没有著作翻译,而国外对他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也有很多深刻而有见地的观点,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他的族裔散居美学理论,只有国外有些短篇评论性文章,因此,该论文就有了特殊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族裔散居美学既是一种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哲学思想。保罗·吉尔罗伊将黑人族裔的艺术形态,比如黑人表现性文化,黑色大西洋反文化,黑人消费文化,黑人狂欢文化等作为研究对象,联系种族,民族,身份来分析黑人的音乐,文学,消费,性,体育等文化意象,美学领域涵盖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身体美,美学范围包括崇高,美与丑等。为了详细描述分析这些美学思想在保罗·吉尔罗伊作品中的体现,该论文总共包含四个部分。首先是概况,包括对保罗·吉尔罗伊自身及其作品的简单介绍,文献综述,文章结构,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将会对论文的主题族裔散居美学进行理论概述。包括广义的族裔散居美学,广大学者对族裔散居美学的理解,以及保罗·吉尔罗伊自己对族裔散居美学的解读,构建,发展和完善。论文最重要的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族裔散居美学的表征维度,主要讨论保罗·吉尔罗伊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黑人族裔的生存美学。对应他作品随社会背景变化所提出的理论,该部分会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分别是黑人表现性文化中黑人的艺术性生存;大西洋反文化中的超验美学,包括崇高,死亡等美学范畴;消费文化中的身体美学和消费美学;以及多元文化中的恐惧的荒诞感等。最后结论部分会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线,保罗·吉尔罗伊的族裔散居美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现实的关照。通过对保罗·吉尔罗伊关于族裔散居的系列作品的文本细读,该论文系统梳理保罗·吉尔罗伊族裔散居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延续性,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说明保罗·吉尔罗伊的族裔散居美学是一种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演变的生存美学。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21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aul Gilroy  10-12
  1.2 Literature Review  12-18
  1.3 Structure  18-19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19-21
Chapter Two Diaspora Aesthetics  21-32
  2.1 Diaspora Aesthetics in General  21-25
  2.2 Paul Gilroy's Diaspora Aesthetics and Identity  25-29
  2.3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of Diaspora Aesthetics in Paul Gilroy's Works  29-32
Chapter Three The Representative Dimensions of Diaspora Aesthetics  32-54
  3.1 Aesthetically Existing in the Music  32-39
    3.1.1 The Existing Background  33-35
    3.1.2 The Black Music  35-36
    3.1.3 Art Practice of the Aesthetic Existence  36-39
  3.2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39-46
    3.2.1 The Double Consciousness in Modernity  40-42
    3.2.2 The Black Atlantic Counterculture  42-43
    3.2.3 The Black Atlantic Music and the Sublime  43-46
  3.3 The Somaesthetics  46-49
    3.3.1 The 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  47-48
    3.3.2 Abandoning Solidarity  48
    3.3.3 The Physical Aesthetics  48-49
  3.4 The Aesthetics of Absurdity  49-54
    3.4.1 The Cosmopolitanism  50-51
    3.4.2 The Convivial Culture  51-52
    3.4.3 Anxiousness, Fear and Despair  52-54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54-56
Acknowledgements  56-57
Bibliography  57-60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0-61

相似论文

  1. 基于身份的多重数字签名及签密算法研究,TN918.1
  2.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3.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4. 嵌入式Web系统安全性的研究与实现,TP393.08
  5. 基于身份的加密和签名研究,TN918.1
  6. 光盘授权播放系统安全通信研究与设计,TP309
  7. 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TP393.08
  8. 移动终端上一种基于身份数字签名方案的研究,TN918.1
  9. 基于身份标识的NVD远程密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N918.2
  10. 互联网网民身份认知的文化取向研究,G206
  11. 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I712.074
  12. Java消息服务机制的研究与应用,TP311.52
  13. 基于HTTP摘要认证机制的SIP通信系统的实现,TP393.08
  14. 离散批评视角下的黄哲伦戏剧《家庭奉献》,I712
  15.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412
  16. 一个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其安全策略的实现,TP393.08
  17. 硬盘安全访问控制的研究与实现,TP333.35
  18. 极乐至福,B83-0
  19. 身份的扩张及其法律调整,D912.29
  20. 从传媒视角看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变迁,G212
  21. “虎视眈眈中的猫”,I56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