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FEM/DEM的头部撞击挡风玻璃的仿真方法研究

作 者: 陈虎
导 师: 臧孟炎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车辆工程
关键词: FE/DE耦合方法 接触搜索算法 本构关系 汽车挡风玻璃 行人保护
分类号: U467.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头部损伤是汽车交通事故中最常见的伤害类型之一,而且头部损伤是造成行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主要形式。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行人安全保护,行人头部与汽车挡风玻璃的碰撞问题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此问题的仿真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或者有限元方法(FEM)。多刚体动力学方法不能描述对象内部的应力、应变响应;建立在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之上的有限元法计算效率高,但难以描述玻璃材料失效和裂纹扩展;离散元法(DEM)能很好地处理弱界面连接及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但计算效率比较低。本文充分结合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的优点,基于有限元/离散元(FE/DE)耦合方法进行了如下开发工作,并在不考虑玻璃破坏的前提下,仿真研究了头部撞击挡风玻璃的冲击响应。首先,对课题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推导了粘弹性材料(头皮材料类型)本构关系中应力更新的增量式,以及刚体(球体和底板材料类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式,并在FE/DE耦合程序CDFP(Combined Finite and Discrete Program)中添加了这两种材料的子程序。针对具体实例分别使用CDFP和LS-DYNA求解,对比计算结果以验证材料模型开发的准确性。紧接着,在CDFP中开发了基于罚函数法的有限元接触搜索算法。全局搜索算法采用空间盒子划分和节点链表技术,运算量为O(N);局部搜索算法采用内外判断算法。接触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与LS-DYNA对同一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最后,建立人体头部有限元模型和汽车挡风玻璃的FE/DE耦合模型,并在不考虑玻璃破坏的前提下对头部撞击挡风玻璃的碰撞过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和LS-DYNA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该FE/DE耦合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目前在不考虑玻璃破坏的情况下采用FE/DE耦合方法能很好地对行人头部与汽车挡风玻璃的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8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18
第二章 FEM/DEM基本理论及CDFP介绍  18-26
  2.1 引言  18
  2.2 FEM基本理论  18-20
    2.2.1 FEM控制方程  18-19
    2.2.2 中心差分法  19-20
  2.3 DEM基本理论  20
    2.3.1 DEM介绍及单元连接形式  20
    2.3.2 DEM控制方程  20
  2.4 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介绍  20-21
  2.5 时间步长的控制  21-22
  2.6 CDFP介绍  22-23
  2.7 本章小结  23-26
第三章 材料本构关系及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  26-43
  3.1 引言  26
  3.2 线性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26-28
  3.3 线性粘弹性材料本构关系  28-32
  3.4 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程序实现  32-38
    3.4.1 引言  32
    3.4.2 刚体的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的求解  32-34
    3.4.3 刚体运动学分析  34-36
    3.4.4 刚体动力学分析  36-37
    3.4.5 刚体有限元模型中节点运动学量的求解  37-38
  3.5 数值算例验证  38-42
    3.5.1 线性粘弹性材料的数值验证  38-40
    3.5.2 刚体运动学及动力学数值验证  40-42
  3.6 本章小结  42-43
第四章 接触算法  43-65
  4.1 引言  43
  4.2 接触碰撞算法概述  43-45
  4.3 FE/FE接触算法  45-58
    4.3.1 算法概述  45-46
    4.3.2 全局搜索算法  46-54
    4.3.3 局部搜索算法  54-58
    4.3.4 接触力计算  58
  4.4 FE/DE接触算法  58-60
  4.5 数值算例验证  60-64
    4.5.1 两弹性块撞击实例分析  60-62
    4.5.2 刚性球与平板碰撞  62-63
    4.5.3 罚因子对接触力的影响  63-64
  4.6 本章小结  64-65
第五章 头部撞击挡风玻璃的仿真分析  65-78
  5.1 引言  65
  5.2 碰撞模型的建立  65-69
  5.3 材料、边界及加载  69-70
  5.4 结果分析与比较  70-77
  5.5 本章小结  77-78
总结与展望  78-80
  全文总结  78
  未来工作展望  78-80
参考文献  80-8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8-89
致谢  89-90

相似论文

  1. 冻融循环和氯离子侵蚀复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分析,TU528
  2. 土的三剪统一帽子模型研究,TU411.7
  3. 均匀变形层合板层间应力的数值模拟及40Cr钢的高温蠕变行为,TB33
  4. 齿轮泵泵体半固态挤压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TH325
  5. 基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引擎罩改进研究,U463.833
  6. 电磁激振器弹簧性能的仿真分析,TH135
  7. 计及表/界面效应的含夹杂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质,TB301
  8.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模糊有限元应力变形分析,TV314
  9. 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粘结滑移计算统一理论,TU398.9
  10. 基于相关性端板连接本构关系的研究,TU391
  11.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TU528
  12. 钢纤维聚合物高强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研究,TU528.31
  13. 各种应力状态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TU528
  14. 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粘结滑移试验和分析,TU398.9
  15.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Lagrange分析方法在Hopkinson杆中的应用,TP391.41
  16. 异型试样疲劳与断裂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TG115.57
  17. 高应力下土与结构界面模型单剪试验及本构关系研究,TU411.3
  18. 杨木横纹压缩本构关系与时—温等效性研究,S781
  19. 砂结构性有限特征比本构关系研究,TU441
  20. 多年冻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研究,U443.15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 汽车工程 > 汽车试验 > 整车试验 > 安全、冲撞、破坏试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