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突围与困厄

作 者: 吕燕清
导 师: 李萍
学 校: 海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张爱玲 女性意识 女性叙述 女性书写世界
分类号: I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中西方女性主义思潮高峰期上的两位女性作家代表,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有着太多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本文拟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下来比较两位作家的异同。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莱辛和张氏的女性意识为中心,梳理作家与女性文学的关系,分析作家女性意识的表现及其成因,得出因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女性意识于莱辛而言是理论上的自觉,张氏则是由生命体悟而自发形成。第二章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从文本上解读作者潜在的抗拒性别的女性叙述,以此来反映莱辛与张氏鲜明的生理和文化层面上的女性意识。第三章,从作家对女性世界的书写出发,阐述莱辛和张氏对女性世界的共同关注,同时也从两位作家对两性关系的期望前景进行平行比较,揭示莱辛对与两性和谐相处的高度期望,也试图阐明张氏呼吁女性觉醒的潜在愿景。笔者试通过对两位女性作家的比较,发掘她们小说世界里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思想的契合点,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各自反映女性生存问题的独特之处。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已在文学理论界占有一席之位的当下,运用求同存异的平行研究方法,对莱辛和张爱玲的女性文本研究,其意义和价值是能够得以得到充分的肯定。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引言  8-14
第一章 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女性意识  14-28
  一 莱辛和张爱玲与女性文学  14-17
    (一) 多丽丝·莱辛与英国女性文学  14-16
    (二) 张爱玲与中国女性文学  16-17
  二 莱辛与张爱玲女性意识之表现  17-22
    (一) 创作视阈:对女性命运的共同关注  18-20
    (二) 视角选择:超性别叙事方式  20-22
  三 莱辛和张爱玲女性意识迥异之因  22-28
    (一) 不同的中西文化传统  22-24
    (二) 环境因素的影响  24-28
第二章 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抗拒性别权力的女性叙述  28-44
  一 人物形象特征  28-36
    (一) 女性形象:个体觉醒与自我囚禁  28-32
    (二) 男性形象:狭隘自私与丑陋奸猾  32-36
  二 文本的女性叙述特征  36-44
    (一) 文本意象的女性化  36-40
    (二) 女性的心理叙述  40-44
第三章 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的女性书写世界  44-54
  一 女性关怀的书写  44-48
    (一) 莱辛:博大广阔的书写  44-46
    (二) 张氏:狭窄深邃的书写  46-48
  二 莱辛的旨归:构建和谐两性  48-50
  三 张爱玲的倾向:呼吁女性觉醒  50-54
结语  54-56
参考文献  56-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0-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I207.42
  2. 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I207.42
  3. 女性意识在王尔德戏剧汉译本中的体现,I046
  4. 隐含作者张爱玲的叙事策略,I207.42
  5. 都市言情小说中的女性“自怜意识”及其价值探析,I207.42
  6. 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I207.42
  7. 张爱玲小说比喻研究,I207.42
  8. 谁在边缘地,I207.42
  9. 心灵归宿的无望追寻,I207.42
  10.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I207.42
  11.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I207.42
  12. 张爱玲的民间世界试析,I207.42
  13. 张爱玲自译文学作品研究,I046
  14. 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自译中的归化与异化,I046
  15. Eileen Chang\'s Self-Translation Practice,I046
  16. 后殖民视域下张爱玲中英自译小说中的增补与删减译法研究,H315.9
  17. 张爱玲创作审美意识论,I207.42
  18. 《爱玛》与《金锁记》中女性意识之对比分析,I106.4
  19. 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比较研究,I207.42
  20.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个案,H315.9
  21. 论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