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说叙事与舞台交流

作 者: 尹永华
导 师: 李丹梦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小说叙事 舞台交流 文本写作 戏剧性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内容可以用两部作品,《长恨歌》、《金锁记》,两位作家王安忆、张爱玲来概括。《长恨歌》为王安忆原创小说作品,被上海剧作家赵耀民改编为话剧剧本。《金锁记》则为现代作家张爱玲代表作品之一,被小说家王安忆着手改编为话剧剧本。同属文学艺术范畴的小说与戏剧,限于专业特色及艺术表现方式的较大差别,长期以来,国内现当代小说界与戏剧界之间互为封闭现象十分普遍。在整个文学艺术日趋边缘化的今天更是日显突兀。本文的出发点便是认为以上现象是一个误区,其一中国话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尤其是小说)骨肉相连。其二中国历代文化先贤,包括中国戏剧的筚路褴褛者,均强调戏剧必须注重文学底蕴,戏剧必须讲究文学性的语言艺术。由此,中国话剧迄今已逾百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呈现的小说与戏剧若即若离、即少离多的状态并不正常。导致中国当代小说作家鲜有涉足戏剧剧本写作者,而专业的戏剧编剧往往也忽略着小说创作这一丰硕的文学资源。本文论述的重心,即在正面论述这一误区的弊端,从而在两种艺术体裁互为支撑的基础上,找寻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互为促进的创作规律。本论文以王安忆在小说写作和戏剧创作两大领域中的连结作用为主要线索,以王安忆和《长恨歌》、《金锁记》(包括各自的小说文本和戏剧文学本、舞台演出台本)为案例,在技术层面的创作规律探讨之外,本文还试图以“互文性”概念,进一步诠释作家王安忆在以上两部作品《长恨歌》和《《金锁记》的互文状态中,起到的中枢作用。并以此探讨文学创作的小说叙事与戏剧演出的舞台交流之间或隐或现的关系,进而探寻小说、戏剧互文关系背后的创作转换规律,以及尽力触摸与之相关涉更为深广的文化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引言  9-10
第一章 小说叙事中的戏剧性  10-18
  第一节 小说叙事与舞台戏剧性的关系  10-13
  第二节 小说《长恨歌》的叙事性与戏剧性基础  13-15
  第三节 小说《金锁记》的叙事节奏对舞台交流的激发  15-18
第二章 文学叙事能力与戏剧冲突技巧  18-26
  第一节 《长恨歌》叙事风格与戏剧舞台节奏  18-20
  第二节 从《长恨歌》小说人物到舞台动作线梳理  20-23
  第三节 小说情节与戏剧场景的关系  23-26
第三章 从小说改编看文学作品的戏剧资源性  26-42
  第一节 从小说叙述语言到舞台剧本台词  26-29
  第二节 从小说故事线索到舞台动作贯穿  29-39
  第三节 从互文性看小说与戏剧的文本转换  39-42
结语  42-45
附录  45
参考文献  45-47
后记  47

相似论文

  1. 明清海洋小说叙事特色研究,I207.41
  2. 从歌剧《伊戈尔大公》看鲍罗丁的创作风格,J832
  3. 《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抒情性,戏剧性与幻想性》,J624.1
  4. 具体的反思与普遍的关怀,I106.4
  5. 严歌苓中期小说的叙事修辞研究,I207.42
  6. 苏青小说叙事研究,I207.42
  7. 论萧红小说的叙事艺术,I207.42
  8. 交融中的新声,J614
  9. 钢琴《夜曲》从沙龙性向戏剧性的发展探究,J624.1
  10. 明清小说“时间倒错”问题试探,I207.41
  11. 别样的叙事,I207.42
  12. 人性与现实的诗性超越,I207.42
  13.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情节微观变化研究,I207.419
  14. 成长意识的流变,I207.42
  15. 虚构的热情,I207.42
  16. 师陀散文化小说文体论,I207.42
  17.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I207.42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家族叙事模式,I207.42
  19. 京派讽刺小说叙事分析,I207.42
  20. 李洱小说叙事研究,I207.42
  21. 影子剧场,J0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