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书”人称代词研究

作 者: 鲍源远
导 师: 周有斌
学 校: 淮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四书” 人称代词 句子成分 称数 语义
分类号: H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儒家的传世经典著作,“四书”在中华的文明历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从西周到战国乃至西汉这一较长时期的语料资源。对于“四书”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研究之间的分歧也很大。本文以“四书”中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作为调查重点,以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参考和借鉴、引入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并希望在总结规律的同时通过历时比较得到一些对于汉语人称代词发展演变的有益探索。本文主要运用结构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以及方言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在大量语言事实基础上,对“四书”中出现的人称代词进行描述和分析。全文包括引言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现状、范围、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对“四书”第一人称代词进行描述和分析研究,包括“吾”、“我”、“予(余)”、“朕”四个。第三章探讨“四书”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是“尔”、“女(汝)”两个。另外,对于特殊人称代词“子”、“而”,也特别给予比较分析。第四章讨论“四书”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特别认识到“之”、“其”的活用和“其”的特殊用法,认识到上古第三人称代词尚未定型这一特点。第五章讨论特殊人称代词己身称和旁称。第六章讨论“四书”人称代词在汉语人称代词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过程。在总结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提出自己的创新和发现,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关于“四书”人称代词的分类,本文将参照杨伯峻、陈霞村先生的分类法,结合“四书”人称代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得出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称代词分类法,并对“四书”人称代词的总体使用情况予以概括性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引言  10-18
  1.1 “四书”人称称代系统研究现状综述  10-13
    1.1.1 “四书”第一人称称代系统  10-11
    1.1.2 “四书”第二人称称代系统  11-12
    1.1.3 “四书”第三人称称代系统  12-13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14
  1.3 研究方法  14-15
  1.4 “四书”的成书时间和本文使用版本  15-18
第二章“四书”第一人称称代系统  18-42
  2.1 “四书”中“吾”、“我”的使用情况  18-31
    2.1.1 “四书”中“吾”的使用情况  18-22
    2.1.2 “四书”中“我”的使用情况  22-27
    2.1.3 “四书”中的“吾”、“我”的比较  27-29
    2.1.4 特殊结构“V+我+者”、“吾子”  29-31
  2.2 “四书”中“予”的使用情况(兼与“吾”比较)  31-35
  2.3 “四书”中“余”、“朕”的使用情况  35-40
  2.4 “四书”第一人称代词总体使用情况  40-42
第三章“四书”第二人称称代系统  42-58
  3.1 “四书”中“尔”、“女(汝)”、“若”、“乃”的使用情况  42-49
    3.1.1 “四书”中“尔”的使用情况  42-44
    3.1.2 “四书”中“女(汝)”的使用情况  44-47
    3.1.3 “四书”中“若”、“乃”的使用情况  47
    3.1.4 “四书”中“尔”“、女(汝)”、“若”的总体使用情况  47-49
  3.2 特殊第二人称称代系统(“子”、“而”)  49-58
    3.2.1 语言学者对于“子”、“而”的认识  49-51
    3.2.2 “四书”中的“子”的使用情况  51-55
    3.2.3 “四书”中的“而”的使用情况  55-56
    3.2.4 “四书”中的“子”、“而”的总体使用情况  56-58
第四章“四书”第三人称称代系统  58-77
  4.1 “四书”中“彼”、“厥”的使用情况  58-62
    4.1.1 语言学者对于“彼”、“厥”是否充当第三人称代词的认识  58-60
    4.1.2 “四书”中“厥”的使用情况  60-61
    4.1.3 “四书”中“彼”的使用情况  61
    4.1.4 “四书”中“厥”、“彼”的总体使用情况  61-62
  4.2 “四书”中“之”、“其”的使用情况  62-77
    4.2.1 关于上古时期是否有充当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讨论(主要围绕“其”讨论  62-65
    4.2.2 “四书”中“之”的使用情况  65-70
    4.2.3 “四书”中“其”的使用情况  70-75
    4.2.4 “四书”中“之”、“其”的总体使用情况  75-77
第五章 己身称和旁称  77-86
  5.1 “四书”中的己身称“己”、“自”  77-80
    5.1.1 “四书”中的“己”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77-78
    5.1.2 “四书”中的“自”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78-80
  5.2 “四书”中的旁称“他”、“人”  80-83
    5.2.1 “四书”中的“他”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80
    5.2.2 “四书”中的“人”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80-83
  5.3 “四书”中旁称和己身称与人称代词的关系  83-86
    5.3.1 句法上的对应关系  83-84
    5.3.2 己身称与第三人称代词的关系  84-86
第六章“四书”和其它几部专书的比较  86-134
  6.1 第一人称称代系统历时比较  86-103
    6.1.1 语法方面  87-99
      6.1.1.1 句子成分  87-97
        6.1.1.1.1 《尚书》、《诗经》中“予”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88-89
        6.1.1.1.2 《尚书》、《诗经》中的“予”与“四书”中“予”的不同点  89-90
        6.1.1.1.3 《庄子》、《荀子》中“予”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90
        6.1.1.1.4 《韩非子》、《吕氏春秋》中“予”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90-91
        6.1.1.1.5 “予”句子成分使用情况的历时比较下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特点  91
        6.1.1.1.6 《尚书》中“余”、“朕”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91-93
        6.1.1.1.7 《诗经》中“余”、“朕”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93-94
        6.1.1.1.8 《庄子》、《荀子》中“余”、“朕”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94-95
        6.1.1.1.9 《韩非子》、《吕氏春秋》中“余”、“朕”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及“余”、“朕”的最终发展趋势  95-97
      6.1.1.2 称数方面  97-99
        “予”  97
        “余”  97-98
        “朕”  98-99
    6.1.2 语义方面  99-103
      6.1.2.1 “予”  99-102
      6.1.2.2“余”、“朕”  102-103
  6.2 第二人称称代系统历时比较  103-121
    6.2.1 语法方面  104-116
      6.2.1.1 句子成分  104-115
        6.2.1.1.1 《尚书》、《诗经》中“尔”、“女(汝)”、“若”、“乃”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104-108
        6.2.1.1.2 《庄子》、《荀子》中“尔”、“女(汝)”、“若”、“乃”在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108-112
        6.2.1.1.3 《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尔”、“女(汝)”、“若”、“乃”句子成分中的使用情况  112-115
      6.2.1.2 称数方面  115-116
    6.2.2 语义方面  116-121
  6.3 第三人称称代系统历时比较  121-134
    6.3.1 “彼”“、厥”  123-134
结语  134-138
参考文献  138-14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142-143
致谢  143

相似论文

  1.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2.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3.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4.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5.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6.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7.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8. 基于语义网络的智能搜索引擎研究,TP391.3
  9. 汉语框架自动识别中的歧义消解,TP391.1
  10.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11.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12. 汉语中羡余类形式研究综述,H146
  13. 范畴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14.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15. 语用逻辑真值问题研究,H030
  16.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17.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18. 汉语农谚研究,H136
  19. 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H314
  20. 论普通语义学对其后语义研究的影响,H030
  21. 现代汉语触觉感官词的认知语义研究,H1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