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包山楚简词义研究

作 者: 张士博
导 师: 张再兴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包山楚簡 通假義 多義詞 近義洞詞
分类号: H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著近几年大量战国楚简材料的出土刊怖,楚简文字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大批新材料的湧现,也为之前出土的楚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包山楚筒作为上个世纪较早出土的一批材料,也因此又重新回到研究的视野范围内。但是纵观整个研究状况,包山楚简最突出的成绩多表现于字形考释方面,对于词汇语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对于包山楚简词汇语义梳理的视角,藉助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对包山简中的词汇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以展示现阶段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为楚简词汇语义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回顾了包山简的研究状况,交代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所选取的材料及与论文相关的术语进行了说明,附带也提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本论文的研究蓝本为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出版的《战国楚地出土竹书十四种》的包山楚简部份,剔除的对象为待考字和目前为止仍未有定论的字,行文的词汇语义判定原则主要依据现代汉语造行取。第二章为改释字对于词羲影响的相关研究。根据改释的种类,封饰笔和異體造行了剔除,共得到改释词条129例,封这些辞例按照考释不同又分为“红外释出”、“准确改释”及“改释存疑”等几个部份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现,得到改释对于简文意羲理解的相关结论。第三章为通假羲研究。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是相关术语界定的说明,本文所讨论的通假羲指的是大范围内的通假,包括古今字、異體字等其他通用情沉。第二节是对通假羲的全面梳理,共列举了相关字词99条,封每一字条分别进行示例分析,最后在第三节形成本章的一些分析结论,作为小结附在该章的最后。第四节著重分析包山简中出现的多羲词现象,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羲项的字词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在每一个羲项下面进行示例和分析,对于不便理解者给出整句话的意思。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多羲词的羲项均可分为多个词类,且这些词多分布于文书类简中。第五节主要讨论两组易混的近羲词,从前后搭配和其他楚简的对照出发,对雨组近羲词进行比较分析,明晰各组词之间的差异,揭示各自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25
  第一节 包山楚简研究现状  10-16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8
  第三节 材料选取的几点就明  18-22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22-25
第二章 文字改释与词义判定  25-59
  第一节 改释字的选取原则  26-30
  第二节 改释对词义影响的研究  30-56
  第三节 本章小结  56-59
第三章 通假义研究  59-85
  第一节 通假义的定义  59-60
  第二节 通假义研究  60-83
  第三节 本章小结  83-85
第四章 多义词研究  85-113
  第一节 多义词的界定  85-87
  第二节 多义词研究  87-111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11-113
第五章 近义词研究两组  113-124
  第一节 言胃/谓  113-118
  第二节 攻解/攻叙  118-124
附录 包山楚简语义词典  124-125
参考文献  125-134
后记  134

相似论文

  1. 包山楚墓文书简、卜筮祭寿简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K877.5
  2. 包山楚简语言研究,K877.1
  3. 《战国策》词语的切分及其复音词计量研究,H131
  4. 《论语》心理形容词研究,H131
  5. 《慧琳音義》引《字林》研究,H131
  6. 《史记》法律词语研究,H131
  7. 《左传》语典沿流研究,H131
  8. 《搜神记》复音词研究,H131
  9.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H131
  10. 《说文通训定声》重言形况字研究,H131
  11. 洪迈笔记语言分词理论与实践,H131
  12. 《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H131
  13. 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H131
  14. 《水浒传》词频分析,H131
  15. 朱骏声转注新探,H131
  16. 《详校篇海》编纂体例研究,H131
  17. 古汉语“牙”、“齿”类器官词的认知研究,H131
  18. 《春秋繁露》复音词研究,H131
  19. 《潜夫论》同义词研究,H131
  20. 《抱朴子外篇》复音词新词新义研究,H131
  21. 东汉新词研究,H13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古代词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