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财权·政权·宪制

作 者: 吴园林
导 师: 吉雅杰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关键词: 宪政史 财政立宪 社会运动 政治变迁
分类号: K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清末宪政史的书写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重镇,而对财政立宪的研究在当下方兴未艾。清末十年新政期间,改革从实业、金融、赋税、预决算等方面逐渐深入,财政问题纳入清朝统治者的视野,最终要在宪政的框架内将财权与政权的关系制度化。财政立宪起因于清末面临的严重的财政危机,而立宪过程中,财政集权与税种的扩展激化了原来的社会矛盾,同时晚清新政改革的局限也对清末的财政立宪运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清末的财政立宪运动最终失败。本文力图用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史路径研究清末的财政立宪问题,完成对清末新政史有关财政问题的重述。具体来说,文章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序言部分力图对之前的近代史,尤其是近代宪政史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针对传统的汉学研究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观的色彩,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看法。国内的学者对“中国中心观”也进行了反思,认为不论是“中国中心观”还是“欧洲中心观”,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是亚洲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坚持近代中国研究的主体性,是建构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观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不成文法”的传统并不适合于解释近代中国问题的研究框架,对国内研究的相似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观察。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清末新政伊始,实业与金融方面的进展,以及晚清政府在振兴实业上的努力。梁启超认为清末十年是近代中国的过渡时代,文中对过渡时代的内忧外患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新政上谕的颁布宣布了清末十年新政的正式开始,商部的设立体现了清政府一贯注重实业的政治意愿。商部成立之后,确实致力于保护实业环境,营造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氛围。清末的银行业也在蓬勃发展,并对晚清中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重点考察了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过程,指出了银行业在中国建立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在艰辛的形势中取得的不错的成绩。第二部分则通过对《仿行立宪上谕》的解读,阐释清末财政集权的意义。清理财政作为财政集权的重要表现,文中对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清理财政牵涉到多方面的利益,中央与地方,枢臣、督抚、民众对清理财政的反应也有所涉及。鸦片禁政对清末财政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鸦片禁政虽然是一项善政,但是加重了晚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抵补鸦片禁政带来的财政损失,清政府积极致力于开拓税源,先后进行了开征印花税,推广牌照捐,征稽田房契税等举措,但成效不是很大。盐斤加价也被多次使用,在盐务整顿中,清政府还试图进行盐政集权,但遭到督抚的激烈反对,也只好不了了之。第三部分则对《钦定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解析,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大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反映了1908年的政治格局,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大纲》颁布后,立宪进入筹备阶段,各项宪政制度也陆续开办。政治参与在这一阶段急剧增加,而清政府对新政的控制力降低,随着光绪、慈禧的先后离去,清政府几乎丧失了对民众政治参与的控制。国会成为释放政治参与热情的舞台,资政院与咨议局成为沟通社会和国家的桥梁。议员对财政问题也非常热心,积极主张在国会上对财政问题进行议决,此时的财政立宪继续向前发展。第四部分则将财政立宪运动放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内进行阐释,指出财政立宪内在的结构,以及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所提供的社会运动的视角。变迁、结构、话语成为观察清末财政立宪运动的基本视角。本文也试图粗略地展示财政立宪如何从思潮成为社会运动的过程。财政立宪影响了政治的发展,而清末政治的走向也对财政立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会本来可以成为国家与社会沟通的良好渠道,但是清末政治的局限使国家与社会进行了恶性的博弈。最终改革在民变的喧嚣中走向结束,辛亥革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全文目录


摘要  4-9
序言 清末宪政史的重述如何可能?  9-18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中的主体意识  10-13
    一、汉学研究的范式检讨  10-11
    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体性  11-13
  第二节 社会文化史的内在视野  13-14
    一、清末十年财政简论  13
    二、社会文化史的路径  13-14
  第三节 宪政主义的书写方式  14-18
    一、清末新政与宪政史的关联  15
    二、宪政主义的言说  15-16
    三、有关不成文宪法的一些看法  16-18
第一章 过渡时代的新政  18-27
  第一节 上谕与新政之始  18-22
    一、《新政上谕》的意义  19
    二、过渡时代的到来  19-20
    三、《江楚会奏变法三摺》  20-22
  第二节 振兴实业与金融机构的创设  22-25
    一、商部的开设及其意义  22-23
    二、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  23-24
    三、新政的深入与银行业的兴起  24-25
  第三节 银行与近代财政  25-27
    一、清末银行业的后续发展  25
    二、清末银行与财政的关系  25-27
第二章 丙午立宪:财政改革与宪制  27-41
  第一节 《仿行立宪上谕》与政治改革  27-29
    一、《仿行立宪上谕》的政治涵义  27-29
    二、财政集权的强化与议论  29
  第二节 度支部与清理财政  29-32
    一、度支部的成立  29-30
    二、度支部的新政举措  30-31
    三、清理财政与派出监理官  31-32
  第三节 鸦片禁政与抵补  32-37
    一、鸦片禁政的由来  32-34
    二、有关鸦片抵补的认识  34
    三、开征印花税  34-36
    四、推广牌照捐  36
    五、征稽田房契税  36-37
  第四节 盐斤加价与盐务整顿  37-41
    一、盐斤加价的原因与历史简述  37-38
    二、盐务整顿的开始  38-39
    三、盐务整顿的成绩与局限  39-41
第三章 1908:悬而未决的时刻  41-52
  第一节 《钦定宪法大纲》与清末政治  41-45
    一、《大纲》的历史评价  42-43
    二、《大纲》释放的政治参与  43-44
    三、《大纲》对公私关系的处理  44-45
  第二节 国会与政治参与  45-49
    一、政治参与与整合的变奏  45
    二、资政院和咨议局的开设  45-47
    三、资政院与咨议局对于财政的意义  47-48
    四、议院与清末政治  48-49
  第三节 预决算议决与资政院  49-52
    一、资政院议决预决算权限问题  49-50
    二、预决算案对时局的影响  50-52
第四章 财政立宪:在国家与社会革命之间  52-60
  第一节 财政立宪与政治  52-55
    一、财权与政治  52-53
    二、财政危机与立宪  53
    三、财政立宪主义  53-55
  第二节 社会运动的观察视角  55-58
    一、社会运动的涵义  55-56
    二、财政立宪的社会运动视角  56-57
    三、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57-58
  第三节 清末政治改革的局限对财政立宪的影响  58-60
    一、整体财政计划的缺失  58
    二、“量出制入”的财政政策的误定  58-59
    三、议会政治应对无方  59-60
余论  60-61
附表一  61-66
附表二  66-67
附表三  67-68
附表四  68-69
附表五  69-70
附表六  70-71
附表七  71-73
参考文献  73-80
致谢  80

相似论文

  1. 互联网与中国乙肝维权运动,R193
  2.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宪政思考,F812.2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中间层的变迁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663
  4. 法国民众运动与政府互动中的政治变迁,D756.5
  5. 论公共财政权法律监督,D922.2
  6. 互联网对社会运动的影响机制分析,G206
  7. 再访岳村:岳村政治后十年,D422.6
  8. 论曼纽尔·卡斯特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观,F290
  9.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研究,D631.4
  10. 内蒙古鄂伦春族政治变迁分析,C95
  11. 网络动员:社会动员的一种新形式,C912
  12. 拉克劳、墨菲激进民主理论研究,D09
  13. 菲律宾反美军基地的社会运动研究:缘起、过程与绩效,E341
  14. 怨恨、组织与社会网络,C913
  15. 转型期改良性社会运动的建构,C912.6
  16. 财政权的宪政分析,D911
  17. 论有害税收竞争的法律规制,D922.22
  18. 政治变迁与文化重建,K26
  19. 1949—1956年高校思想建设研究,G641
  20.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冷战后跨国社会运动研究,D8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清后期(1840~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