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旧建筑再利用的场所精神研究

作 者: 郭琳琳
导 师: 张红红
学 校: 北京交通大学
专 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关键词: 旧建筑 再利用 场所 场所精神
分类号: TU-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规模和空间规模的急剧增加,发展以旧建筑更新与再利用为重点的工程建设,成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想选择之一。21世纪的城市建设,将从“建造”时代过渡到“维护管理”时代。在旧建筑更新再利用中,运用场所场所精神理论进行设计与实践的研究探索,是推动旧建筑再利用的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节能型规划和建筑的创新意识范围的评估。加强对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界以及建筑师的普遍认识。当前,在日新月异各大中城市中,尤其是具有文化记忆的城市,我国在旧建筑的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加强对旧建筑的再利用中场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场所精神成为衡量旧建筑再利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文献陈述、实地调研与建筑设计实例的探索,对旧建筑再利用的场所精神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剖析。明确旧建筑再利用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获得建筑最为根本的经验。建筑令场所精神显现,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守护并延续其场所精神。本文是建立在旧建筑再利用研究范围内,对场所精神进行的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篇。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与引入场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逐一进行说明,运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进行罗列,搭建整篇论文的写作结构。第二部分,解析篇。主要研究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内涵和作用,以及最核心的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塑造方式与表达方法。这一部分包括以下三个章节:第二章,是对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进行阐释,明确本文研究的旧建筑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对旧建筑再利用中,相关的词汇进行详细释义,以方便读者辨析理解;将国外的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历史和状况进行归纳整合,明确发展的进程以及发展趋势,紧接着探讨了我国旧建筑再利用的实践和现实问题;接下来,顺利成章的对旧建筑再利用的价值进行再挖掘与再认识,明确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不仅能缓解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的危机。更是能促进人与建筑、环境,历史与现实、继承和创新的多种矛盾的解决。既然旧建筑再利用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那么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遍顺利成章的成为下一章得研究重点。第三章,是分析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内涵和作用,对场所理论的来源与研究内容进行阐述,阐明了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便引出了场所理论的核心内容—场所精神。接着,论文对场所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后一章准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在场所精神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运行模式和意义,引出论文的主要内容--对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场所精神的研究。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对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表现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剖析,研究其塑造方式和表达方法。首先,研究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地域性,明确地域性与归属感的联系,就旧建筑再利用中影响场所精神表达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其地域性表达方法,对旧建筑再利用中的质感、色彩、以及改造方式不同引起的空间造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证,使人们能够从地域性表达方面,进行对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其次,研究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历史文化性。明确历史文化性与认同感的联系,研究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传承方法。通过怎样的方式,使的新、旧场所精神,进行历史文化上的联系,从而使人们产生对新场所的认同感。最后,是对场所精神的社会性的研究,分析了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社会性表达。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社会性表现在公众参与与技术参与的形式,然后详细阐明了旧建筑再利用中社会运营管理对场所精神的影响。第三部分,结论篇。对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的表达状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待对我国旧建筑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辟新的设计思路。以场所精神研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我国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理论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

全文目录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序  11-14
引言  14-15
1 绪论  15-24
  1.1 研究背景  15-17
    1.1.1 旧建筑再利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15-16
    1.1.2 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作用  16-17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9
    1.2.1 研究的目的  17
    1.2.2 研究的意义  17-19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9-21
    1.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9-20
    1.3.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0-21
    1.3.3 引入场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21
  1.4 研究和分析方法  21-22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22-24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23
    1.5.2 研究的框架  23-24
2 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4-36
  2.1 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  24-26
    2.1.1 相关概念辨析  24-25
    2.1.2 定义和范围  25-26
  2.2 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26-32
    2.2.1 国外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26-31
    2.2.2 我国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问题  31-32
  2.3 旧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再发掘  32-36
    2.3.1 缓解多种危机  32-34
    2.3.2 解决多种矛盾  34-36
3 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内涵和作用  36-46
  3.1 场所理论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36-39
    3.1.1 场所理论的来源  36-38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8-39
  3.2 场所精神的内涵  39-44
    3.2.1 场所精神的含义  39-40
    3.2.2 场所精神的感知  40-42
    3.2.3 场所精神的认知  42-43
    3.2.4 场所精神的认同与归属感  43-44
  3.3 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运用模式和意义  44-46
    3.3.1 场所精神的运用模式  44-45
    3.3.2 作为一种评价标尺  45-46
    3.3.3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补充  46
4 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塑造方式  46-86
  4.1 场所精神的地域性  46-67
    4.1.1 地域性与归属感的产生  47
    4.1.2 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地域性表达  47-67
  4.2 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性  67-77
    4.2.1 历史性与认同感的产生  67-68
    4.2.2 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性塑造方式  68-77
  4.3 场所精神的社会性  77-86
    4.3.1 公众参与的旧建筑再利用模式  77-81
    4.3.2 旧建筑再利用中的社会运营管理对场所精神的影响  81-86
5 结论  86-87
参考文献  87-88
作者简历  88-90
学位论文数据集  90

相似论文

  1. 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TU984.114
  2.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3.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4.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R944
  5. 铁尾矿砂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研究,TU528
  6. 废旧聚酯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研究,X791
  7.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8.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9.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10. 基于Ad Hoc网络技术的野战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TN929.5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不同处理血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肉仔鸡饲粮中的应用研究,S831.5
  13. 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Q948
  14. 新疆准噶尔盆地油砂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研究,P618.13
  15.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X171
  16. 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X826
  17.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污染效应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X52
  1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19.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X24
  20. 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S511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