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

作 者: 邢艳
导 师: 周毅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舆论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整个20世纪,媒体机构和技术承担了极度期待和恐慌的重担。迈入数字化的21世纪,互联网挟携着全方位技术革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网络传播具备了让几乎所有人都能进入传播平台的技术力量,有人将其描绘为非政治化行业大众消费主义的催化剂,也有人认为它可以充当更好的民主先驱。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点,将其概念放在中国语境下进行考察。网上的政治与社会批评以及公众舆论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网络舆论最明显的作用是,它正成为推动社会公正的新工具,这也将进一步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生长。与其它自由、民主程度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要求,同时,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障碍因素。总体而言,互联网这种工具并不能保证政治的民主转变,但它在帮助普通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建立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即对国内多个网络传播平台进行跟踪研究,从一些网络传播案例中选取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研究中使用了内容分析法:对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网络社区、网络热点舆论事件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试图透过文本特征进行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同时,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论文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全文基本框架如下:第一部分论述网络传播相关概念及特点,梳理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历史演化进程,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传播的适用性,并对网络公共讨论的现状进行剖析,为进一步阐释网络传播建构公共领域这一问题提供可行性论证;第三部分通过对相关网络公共传播平台的考察,论述网络传播对于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起到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剖析网络公共领域建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最后是结语。当下中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态势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态,作为第三方辅助力量,网络正在成为中国公民渗入公共空间的助推器。这种互动是一个国家民主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助于促使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作为仍在发展中的参与性最强的大众表达方式,网络理应受到更大的鼓励,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绪论  8-17
  1.1 研究缘起  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  8-11
    1.2.1 西方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9
    1.2.2 中国台湾地区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9-10
    1.2.3 中国内地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10-11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1-12
    1.3.1 研究视角  11-12
    1.3.2 研究方法  12
  1.4 网络传播相关概念  12-14
    1.4.1 网络传播概念界定  12-13
    1.4.2 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  13
    1.4.3 网络传播的技术革命  13-14
  1.5 公共领域相关概念  14-17
    1.5.1 公共领域理论  14-15
    1.5.2 公共领域的历史演化  15-17
第2章 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17-25
  2.1 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传播的适用性  17-18
  2.2 网络公共讨论参与者的代表性  18-23
    2.2.1 中国网民结构特征  18-22
    2.2.2 中国网络公共讨论参与者的特征  22-23
  2.3 网络公共讨论议题的代表性  23-25
第3章 中国网络传播闪耀公共领域的火花  25-35
  3.1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集结发声  25-26
  3.2 网民舆论场日益强大  26-28
  3.3 网络社区日益成熟  28-29
  3.4 政治博客影响力正在释放  29-30
  3.5 网络公民记者、公民媒体兴起  30-32
  3.6 网络新闻媒体有所担当  32-35
第4章 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障碍  35-41
  4.1 网络话语的喧嚣与孤立  35
  4.2 男性主导的文化  35-36
  4.3 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内热外冷  36-37
  4.4 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37-39
  4.5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失策  39-41
第5章 实现理想网络公共领域的路径  41-45
  5.1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1
  5.2 保持平等讨论  41-42
  5.3 履行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职责  42
  5.4 壮大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群体  42-43
  5.5 充分利用网络议题  43
  5.6 尊重互联网精神  43-45
结语  45-46
注释  46-49
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附录A  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53
附录B  53
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政策法规  53-54

相似论文

  1. 井冈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研究,G206
  2. 网络传播中的精英现象探究,G206
  3.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4. 搜索链接服务商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923.41
  5. 网络链接服务提供者提供链接行为的侵权认定,D923.41
  6. 知识共享和著作权制度的未来模式,D923.41
  7. 深层链接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研究,D923.41
  8.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G206
  9. 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研究,G250.76
  10.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行为研究,D923
  11.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2. 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G206
  13. 哈贝马斯及其《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B516
  14.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及其当代意义,B089
  15. 我国老年报对老年人形象的再现研究,G216.3
  16. 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证据保全研究,D925.13
  17. 搜索链接服务引发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D923.41
  18. 互联网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D630
  19. 网络时代政府提升公信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06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亲和力”研究,G206
  21. 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J0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