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乡统筹下的重庆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作 者: 程正伟
导 师: 马智利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格兰杰因果检验
分类号: F299.27;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1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研究的,城镇化是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只有大力促进城镇化发展,才能稳妥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工业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要求。重庆拥有独特的城乡背景,表现为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二元经济特征的存在也使得重庆各个经济地区间的城镇化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一小时经济圈地带城镇发育较完善,而东部两翼地区却发展相对落后。二元经济结构也突出的反映在重庆产业结构方面。重庆自1990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趋向合理,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优化了重庆的产业发展结构,但第一产业仍存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地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成为了研究的关键。本文根据重庆市1990-2008年的数据,对重庆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分别进行了特征性的描述,并对目前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别进行了概述。研究结论认为城镇化户籍制度因素、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及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难以实现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紧接着,本文利用现代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选取城镇化、非农产业产值结构、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三个衡量指标并对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分析,得出结论:重庆市城镇化、非农产业产值结构和非农产业结构之间不存在短期的均衡关系;但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是非农产业产值结构和非农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Granger原因。非农产业产值结构和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外部冲击都会对城镇化带来同向的影响,滞后期为3年,从第4年开始便会对城镇化产生持久稳定的拉动作用。城镇化对于非农产业产值也具有明显的正冲击,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长久的持续效应。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8
1 绪论  8-11
  1.1 研究的背景  8
  1.2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8-9
    1.2.1 学术意义  8-9
    1.2.2 实践意义  9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9-11
    1.3.1 研究目的  9
    1.3.2 研究内容  9-10
    1.3.3 技术路线  10-11
2 城镇化产业结构研究评述和理论基础  11-25
  2.1 城镇化  11-13
    2.1.1 城镇化的定义  11-12
    2.1.2 城镇化理论  12-13
  2.2 产业结构  13-18
    2.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13-14
    2.2.2 产业结构理论  14-18
  2.3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18-21
    2.3.1 国外研究综述  18-19
    2.3.2 国内研究综述  19-21
  2.4 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于城镇化的内在机制  21-25
    2.4.1 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2
    2.4.2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2-23
    2.4.3 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  23-25
3 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5-35
  3.1 重庆城镇化现状分析  25-28
    3.1.1 重庆城镇化现状分析  25-26
    3.1.2 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6-28
  3.2 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特征  28-30
  3.3 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0-32
  3.4 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32-35
4 重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35-45
  4.1 实证模型  35-36
  4.2 实证结果及解释说明  36-43
    4.2.1 实证分析方法  36
    4.2.2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36-38
    4.2.3 协整检验  38-39
    4.2.4 VEC模型建立  39-40
    4.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0-42
    4.2.6 脉冲响应函数  42-43
  4.3 结论  43-45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45-52
  5.1 主要结论  45-46
  5.2 政策建议部分  46-50
    5.2.1 城镇化发展策略  46-48
    5.2.2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48-50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展望  50-52
致谢  52-53
参考文献  53-56
附录  56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6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56

相似论文

  1.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3.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4.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G719.2
  5.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7.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8.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9.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10.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12.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3. 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F249.2
  14.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15. 山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G80-05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F249.2
  17.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目标定位探析,G522.3
  18. 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中国的经验,F224
  19. “以人为本”理念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F299.27
  20.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21. 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