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海地区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刘琼
导 师: 耿福海;陈勇航
学 校: 东华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单次散射反照率 臭氧 NCAR MM模式 NCAR TUV模式
分类号: X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在浦东和东滩设立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溶胶的物理和光学特征以及近地面臭氧(O3)的污染现状;然后利用地面数据并结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提供的NCAR MM化学机理模式和NCAR TUV辐射传输模式,定量评估了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浓度和紫外辐射及关键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上海地区臭氧控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取得的主要结论有:(1)影响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的气溶胶主要为粒径小于2.5μm的细粒子,而细粒子中又以小于1μm的粒子居多,PM2.5/PM10大于0.68,PM1/PM2.5大于0.78,且以散射性气溶胶为主;浦东和东滩两站的颗粒物质量浓度、黑碳浓度日变化特征类似且基本呈现双峰结构,其中浦东的双峰结构更为显著;两站颗粒物质量浓度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夏季平均浓度最低,冬季最高。(2)2006-2010年上海徐汇、崇明、宝山、金山和浦东五个监测站的臭氧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臭氧浓度基本呈现出中心城区低、郊区高的特征,中心城区和重工业区较高的氮氧化物(NOX)浓度抑制了臭氧的生成,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各站的臭氧日变化具有类似的明显单峰正弦分布特征,其中夏季臭氧的日变化最显著、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综合考虑天气状况、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和臭氧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发现较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VOCs和NOX的比值是造成2006年上海地区臭氧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3)为了深入探究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影响机制,首先利用NCAR MM模式分别改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NOx和VOCs的大小,模拟了气溶胶和臭氧前体物对臭氧的影响,结果表明,AOD的增加只能减少臭氧的产量而不会改变臭氧浓度日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且当空气中对臭氧光化学反应贡献越大的VOC含量减少时,气溶胶对臭氧光化学生成的抑制作用就会越弱;然后在保持臭氧前体物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定量模拟了不同AOD和单次散射反照率(SSA)情况下臭氧的浓度,结果表明臭氧浓度随着AOD的增大而降低,随着SSA的增大而增大;每增加0.1个单位的AOD,臭氧浓度的最大衰减率可达23.3%,每增加0.05个单位的SSA,臭氧浓度的最大增长率可达20.5%。(4)本文还利用NCAR TUV辐射传输模式定量评估了AOD和SSA对紫外辐射和关键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对它们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AOD的负效应和SSA的正效应两方面。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5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3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4
  1.4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4-15
第二章 仪器与方法  15-29
  2.1 上海区域大气成分观测网  15-17
  2.2 上海地区大气成分主要观测仪器  17-26
    2.2.1 颗粒物监测仪  18-19
    2.2.2 黑碳仪  19-21
    2.2.3 浊度仪  21-22
    2.2.4 太阳光度计  22-23
    2.2.5 臭氧分析仪  23-24
    2.2.6 氮氧化物分析仪  24-26
    2.2.7 VOCs采样及测定  26
    2.2.8 气象观测资料  26
  2.3 模式介绍  26-29
    2.3.1 NCAR TUV模式  26-27
    2.3.2 NCAR MM模式  27-29
第三章 上海气溶胶的物理和光学特征  29-47
  3.1 气溶胶质量谱特征  29-34
  3.2 黑碳气溶胶  34-38
  3.3 光学特征  38-47
    3.3.1 散射系数  38-40
    3.3.2 单次散射反照率  40-42
    3.3.3 气溶胶光学厚度  42-44
    3.3.4 波长指数  44-47
第四章 上海近地面臭氧污染现状  47-61
  4.1 臭氧的变化特征  47-55
    4.1.1 上海地区臭氧浓度频率分布及超标天数统计  47-49
    4.1.2 上海地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49-55
  4.2 上海典型臭氧浓度偏低年的成因分析  55-61
    4.2.1 气象影响因素  56-58
    4.2.2 臭氧前体物的影响  58-61
第五章 气溶胶对近地面臭氧的影响  61-75
  5.1 气溶胶对臭氧的影响  61-69
  5.2 气溶胶对紫外辐射的影响  69-71
  5.3 气溶胶对关键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71-75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75-77
  6.1 研究要点  75
  6.2 主要结论  75-76
  6.3 存在问题与未来工作展望  76-77
参考文献  77-8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1-83
致谢  83

相似论文

  1.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2-MIB的研究,X703
  2. 负载铈活性炭催化臭氧化氯霉素研究,X703
  3. 竹材中非纤维素物质去除的环保工艺与方法探讨,TS652
  4. HJ星与MODIS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X513
  5. 臭氧预氧化和混凝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砷的研究,R123.1
  6. 长春市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与分析,X513
  7. 臭氧消毒设备测控及相关问题的研究,TH771.4
  8. 药剂法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试验研究,X703
  9. MODIS遥感中国东部海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现场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X513
  10.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方法研究,P427.1
  11. 由方铅矿直接制备活性PbO粉体的新技术及基础研究,TQ134.33
  12. 臭氧生物复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TU991.2
  13. 水性三元乙丙橡胶合成的研究,TQ333.4
  14. 乙醇对顺丁橡胶及其简单硫化胶臭氧降解反应的影响,TQ333.2
  15. 羊毛的臭氧防毡缩处理效果及机理表征,TS195.56
  16. 臭氧及负离子对鸡蛋保鲜作用的研究,TS253.1
  17. 超重力均相催化臭氧化处理酸性红B模拟染料废水的研究,X703
  18. 套管式微反应器中气液相快速氧化反应的研究,X703
  19. 突发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氧化应急去除研究,X592
  20.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实验研究,X78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粒状污染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