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及盆地演化分析

作 者: 罗威
导 师: 石和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层对比 地层区划 盆地充填 盆地演化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四川陆相盆地发育于三叠纪克拉通盆地之上,基底为古生代-早三叠世的海相地层,盖层为晚三叠世-第四纪陆相沉积,内部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本文通过对剖面资料、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原理为指导,对四川盆地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区划、充填特征及盆地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盆地内地层发育特征,对盆地内岩石地层单元及其特征和分布范围进行了厘定,建立了各岩石地层单元与年代地层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立了盆地中新生代等时地层格架。根据等时地层格架绘制了盆地内各时期地层等厚图,对盆地中新生代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描述了盆地内中新生代各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中心、沉降中心的位置及其迁移过程。根据构造地层区划的原则,依据盆缘和盆内的不同特征及盆内的沉积差异,结合中新生代四川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阶段性,对研究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新近系分别进行了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的划分,将三叠系划分为4个地层分区,11个地层小区;侏罗系划分为4个地层分区,9个地层小区;白垩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9个地层小区,并讨论了各小区地层发育特征、接触关系、油气地质特征、构造变形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盆地内地层标识及周缘造山带的分析认为中新生代四川盆地经历了早三叠世拉张应力控制阶段;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南东向挤压应力控制阶段;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南西向挤压应力控制阶段;晚侏罗世早期构造平静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双向挤压应力控制阶段;晚白垩世至现在南东向挤压应力控制阶段等六个阶段,并认为盆地的北西边界及北东边界主要形成于印支II期运动,盆地南西边界及内部近东西向构造主要形成于燕山III期运动,而盆地的南东边界及内部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I期运动。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引言  9-14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10
  1.2 研究现状  10-12
    1.2.1 地层区划的研究现状  10-11
    1.2.2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演化研究现状  11-12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2-13
  1.4 完成工作量  13-14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4-19
  2.1 盆地周缘地质概况  14-16
  2.2 盆地内部地质概况  16-19
第3章 地层对比  19-29
  3.1 地层对比的原则  19-20
  3.2 四川盆地及周缘中、新生代地层对比  20-29
    3.2.1 三叠系地层对比  20-23
    3.2.2 侏罗系地层对比  23-25
    3.2.3 白垩系地层对比  25-27
    3.2.4 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对比  27-29
第4章 盆地充填特征分析  29-43
  4.1 三叠纪盆地充填特征分析  29-35
  4.2 侏罗纪盆地充填特征分析  35-40
  4.3 白垩纪盆地充填特征分析  40-41
  4.4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充填特征分析  41-43
第5章 地层区划  43-58
  5.1 四川盆地前人地层区划概况  43-44
  5.2 地层区划的原则  44-45
  5.3 四川盆地及周缘中、新生代地层区划  45-58
    5.3.1 三叠系地层区划  45-50
    5.3.2 侏罗系地层区划  50-53
    5.3.3 白垩系-新近系地层区划  53-58
第6章 盆地演化分析  58-73
  6.1 盆地内部地层标识分析  58-62
    6.1.1 不整合分析  58-61
    6.1.2 砾岩展布分析  61-62
  6.2 盆山耦合分析  62-67
    6.2.1 松潘-甘孜造山带与盆地的耦合关系  63-64
    6.2.2 秦岭造山带与盆地的耦合关系  64-67
  6.3 盆地演化分析  67-73
主要认识及不足  73-75
致谢  75-76
参考文献  76-80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0

相似论文

  1.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2.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速贝梁勘查区控煤因素分析,P618.11
  3. 四川盆地生物礁滩储层地震预测,P631.4
  4. 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元素地球化学评价,P618.13
  5. 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震沉积学研究,P618.13
  6.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特征,P512.2
  7. 西藏尼玛盆地南部坳陷古近纪沉积记录研究,P512.2
  8. 四川盆地中部平昌县龙岗地区节理发育特征及应力分析,P618.13
  9.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P618.13
  10.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P618.13
  11.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P931.5
  12. 四川盆地中西北部须家河组第四段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1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及油气分布,P618.13
  14. 四川盆地丘陵区降雨侵蚀与输沙特征,S157
  15.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P618.13
  16. 青东地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P618.13
  17. 四川引种大花蕙兰品种观赏价值评价及倍性鉴定研究,S682.31
  18. 四川盆地油(麦)茬机插稻的品种适应性研究,S511.21
  19. 怒江断裂带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特征研究,P618.13
  20. 改进的非常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反演四川盆地主要构造界面形态,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