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形成及油气分布

作 者: 巩庆霖
导 师: 肖安成;李建雄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构造变形分析 盆地演化 油气分布规律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集中在西部地区。受昆仑山逆冲推覆及阿尔金左旋走滑的共同影响,柴达木西部地区在新生代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本文在地球物理剖面特征分析、地面地质露头调查以及综合剖面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存在昆北和阿尔金两大走滑断裂系统,并对各走滑断裂系统的空间分布、成因类型、控制作用、分区特征及构造样式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与各期构造运动同时发育相互匹配的沉积和沉降中心。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展布和储集类型以及油气富集规律,据此提出了研究区有利的区带分布及可能的资源勘探方向。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1、柴达木盆地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中,侏罗纪前可能曾经作为一个独立板块而存在。露头、钻井及重磁电资料揭示,柴达木盆地存在褶皱和结晶双重基底,基底顶面岩性具有明显的分区性。2、柴达木地块南与东昆仑山以断层接触,从山体向盆地逆冲;西与阿尔金断裂层接触,浅层表现为超覆关系,剖面上阿尔金断裂系则表现为“半花状”结构。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存在两组主要的断裂系统,即昆北逆冲推覆系统和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统。具体可以划分为昆北山前高阶冲断带、阿尔金山前压扭冲断带和盆地内部低阶冲断带三个褶皱区。提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褶皱形成机制主要为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提出了11种基本构造样式类型。4、通过区域构造运动及其形成的不整合面、断裂与褶皱生长指数、各时期地层厚度及平衡剖面等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分别为燕山晚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及新构造运动。5、柴西地区断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对生油中心的控制、对圈闭的控制、对储层的改造及充当油气运移通道作用等几个方面。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主力烃源岩的沉积展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储层分析及构造变形对油气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确定了近期勘探的方向:七个泉-东柴山构造带是近期勘探最有利的区带,应精细勘探;阿尔金山前带作为七个泉-东柴山构造带的接替区,应甩开钻探,寻求突破;积极探索南翼山-大风山和英北构造带(非常规储层油气藏)。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1
1 绪论  11-15
  1.1 研究区概况  11-12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3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3-15
2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15-44
  2.1 板块构造背景  15-16
  2.2 基底性质  16-21
  2.3 中生代的构造和盆地系统  21-25
  2.4 昆仑山、阿尔金山与盆地的耦合关系  25-31
  2.5 新生代层序分布  31-44
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分析  44-66
  3.1 断裂系统及其特征  44-51
  3.2 断裂的控制作用  51-61
  3.3 褶皱构造的分区特征  61-64
  3.4 褶皱成因类型与构造样式  64-66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分析  66-71
  4.1 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依据  66-68
  4.2 新生代早期构造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  68-70
  4.3 新生代晚期构造形成与演化历史分析  70-71
5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分布规律  71-102
  5.1 油气成藏条件与油气分布特征  71-73
  5.2 第三纪断坳陷期主力烃源岩的沉积展布  73-80
  5.3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主要储集类型  80-93
  5.4 构造变形对油气富集规律控制作用及有利区带预测  93-102
6 结论及认识  102-103
参考文献  103-105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5-106

相似论文

  1. 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速贝梁勘查区控煤因素分析,P618.11
  2.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及盆地演化分析,P618.13
  3. 青东地区新生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P618.13
  4. 松潘地区白龙江隆起西段晚中生代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P618.13
  5. 海拉尔盆地及外围侏罗纪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P618.13
  6. 桂中坳陷构造演化及油气保存条件分析,P618.13
  7.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8. 松潘—阿坝地区东缘二叠—三叠纪地层对比及沉积盆地演化,P534
  9.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P618.51
  10. 滇西南耿马地区古特斯阶段地层序列恢复及盆地演化,P539.2
  11. 西藏朗县地区郎杰学群岩石学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P548.2
  12.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P618.13
  13. 辽西建昌盆地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与盆地沉积,P544.4
  14. 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P544.4
  15. 南羌塘唐古拉中侏罗统查吾拉群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研究,P534.52
  16. 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演化研究,P534.4
  17.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在沈67块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应用,P618.13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沉积地层与构造研究,P542
  19. 六盘山地区白垩纪磁性地层年代与盆地演化,P539.3
  20. 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P544.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