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豫西上、下石盒子组(P_(2-3))沉积旋回特征及聚煤环境

作 者: 吴海东
导 师: 胡斌
学 校: 河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关键词: 豫西地区 中、上二叠统 上、下石盒子组 沉积旋回 基准面 岩相古地理 聚煤环境
分类号: P61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在总结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之上,依据野外露头、测井、岩芯等资料,搜集了平顶山12-20钻孔资料以及其他专著、文献资料,选取禹州大风口、济源下冶两个野外露头作为实测剖面,结合露头、钻井和测试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沉积体系、沉积类型、沉积相、沉积亚相及沉积微相的特征,划分了上、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层序,推断基准面升降规律,总结旋回特征,编制上、下石盒子组地层等厚线图、砂地比等厚线图,并绘制出岩相古地理图,在此基础上探讨豫西上、下石盒子组聚煤环境。运用现代沉积学理论,较详细分析了豫西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沉积相、沉积亚相和沉积微相的特征,按沉积亚相划分了沉积类型,建立了十七种沉积类型,包括上三角洲平原8种,下三角洲平原7种,三角洲前缘2种。同时绘制了豫西禹州大风口、平顶山12-20钻孔以及济源下冶地区三地区上、下石盒子组地层柱状图、相柱状图各1幅。将基准面旋回理论应用到豫西上、下石盒子组对该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分别对平顶山12-20钻孔、禹州大风口和济源下冶三地区的中期、短期基准面层序地层进行划分,识别了平顶山12-20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均为对称旋回;41个短期旋回,其中对称短期旋回为20个,非对称短期旋回21个,非对称短期旋回以向上变深的退积为主,向上变浅的加积旋回不发育;识别了大风口剖面中期旋回7个,其中对称旋回6个,非对称旋回1个,为向上变浅的半旋回,短期旋回共23个,其中对称旋回为10个,非对称旋回13个,有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的两种非对称旋回;下冶地区识别了4个中期旋回,其中3个为对称旋回,一个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14个短期旋回,其中对称的短期旋回7个,非对称短期旋回7个。并分别探讨了各个地区的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的短期基准面结构类型的变化和叠置关系。绘制了河南省上、下石盒子组地层等厚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各1幅,并通过相比法绘制了上、下石盒子组的岩相古地理图。在豫西的中部地区为下三角洲平原,由于分流河道分叉增多且分流间湾发育,只形成一些不稳定薄煤层,仅局部达可采厚度。而在本区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变得较开阔,充填淤平后可形成面积较大的分流间沼泽。局部废弃的三角洲朵体上以及广阔的海湾边缘环境也有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育,形成的煤层层数多,厚度大,且较稳定。研究区的聚煤环境主要是分流间湾泥炭沼泽,泥炭坪聚煤环境不发育,随着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聚煤作用的范围也随之增大。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引言  11-21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2
    1.1.1 选题依据  11
    1.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1-12
  1.2 研究现状  12-21
    1.2.1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现状  12-14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4-16
    1.2.3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6-18
    1.2.4 豫西上、下石盒子组研究现状  18-21
2 区域地质概况  21-29
  2.1 研究区构造背景  21-23
  2.2 区域沉积格局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9
    2.2.1 区域沉积格局  23-24
    2.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4-29
3 典型地质剖面描述  29-37
  3.1 下石盒子组  29-33
    3.1.1 下石盒子组煤岩段划分  29-32
    3.1.2 下石盒子组标志层特征  32-33
  3.2 上石盒子组  33-37
    3.2.1 上石盒子组煤岩段划分  33-35
    3.2.2 上石盒子组标志层描述  35-37
4 沉积环境分析  37-57
  4.1 沉积特征  39-42
    4.1.1 下石盒子组沉积特征  39-40
    4.1.2 上石盒子组沉积特征  40-42
  4.2 沉积相分析  42-55
    4.2.1 上三角洲平原亚相  42-48
    4.2.2 下三角洲平原亚相  48-53
    4.2.3 三角洲前缘亚相  53-55
    4.2.4 前三角洲亚相  55
  4.3 垂向演化规律  55-57
5 沉积旋回特征  57-81
  5.1 基准面相关概念  57-65
    5.1.1 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其识别标志  57-61
    5.1.2 基准面升降与沉积动力学关系  61-63
    5.1.3 短期基准面升降幅度与旋回结构关系  63-65
  5.2 平顶山12-20 钻孔旋回特征分析  65-71
    5.2.1 测井相类型  65-66
    5.2.2 基准面地层层序  66-68
    5.2.3 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的短期基准面结构类型的变化  68-71
  5.3 禹州大风口剖面旋回特征分析  71-75
    5.3.1 基准面地层层序  72-73
    5.3.2 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的短期基准面结构类型的变化  73-75
  5.4 豫西济源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旋回特征  75-79
    5.4.1 基准面地层层序  76-78
    5.4.2 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的短期基准面结构类型的变化  78-79
  5.5 层序地层横向对比  79-81
6 聚煤环境  81-87
  6.1 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  81-83
  6.2 上石盒子组(六-八煤段)岩相古地理  83-84
  6.3 聚煤环境  84-85
  6.4 海平面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85-87
7 结论  87-89
参考文献  89-95
作者简历  95-96
学术论文数据集  96

相似论文

  1.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2. 海域无缝深度基准面的建立,P229
  3.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4. 中国东北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对比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5.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6. 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P618.13
  7. 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8.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P618.13
  9.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侯家营地区聚煤条件与勘探潜力研究,P618.11
  10. 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1.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2. 鲁西地块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14. 滇东北铅锌矿层控多样性与岩性、岩相控矿关系,P618.13
  15.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1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层序地层与古地理分析,P618.13
  17. 局部海域无缝深度基准面的建立,P229
  18. KJZ盆地新近系地层测井参数分析及应用,P631.81
  19. 黄骅坳陷孔店组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P631.44
  20. 方正断陷三维区宝泉岭组层序特征研究,P618.13
  21.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特征,P512.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