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氮素在盐碱稻田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作 者: 叶洁琼
导 师: 柳建设;王兆慧
学 校: 东华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氮素 盐碱地 水稻田 迁移转化
分类号: X13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有各类盐碱地约1亿hm2,其中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面积高达233.3万hm2,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之一。苏打型盐碱地的利用现状为农业和牧业利用并重,其中农业利用地占盐碱地总面积的28.7%。近年来,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以改善盐碱地性质的方法越来越普遍,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农业污染问题。实验区所在地——前郭灌区位于松嫩平原,该区的水稻田氮素流失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源。由于氮肥过量施用、氮肥利用率较低和施氮肥方式不合理等原因,使得氮肥大量流失,严重威胁到下游的查干湖国家4A生态保护区的水质安全。目前,国内对于苏打型盐碱地稻田中氮的动态变化、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开展盐碱水田中氮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科学进行水肥管理,盐碱地治理,合理控制氮素流失,保护水体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典型苏打盐碱地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在两年大田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盐碱地水稻田中氮素动态变化、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课题的主要内容有:1、调查试验区的基本水文、气候等基本情况,连续两年跟踪监测盐碱水稻田中的流失规律;2、在大田实验基础上,取实验区的原状土,在实验室进行土壤元素分析、土壤氮素物料平衡分析、氨挥发实验、氮素淋溶实验以及土壤固铵性能分析等实验。通过土壤性质、氮素流失途径、施肥量等几个因素,在理论上分析氮素在盐碱水稻田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结合苏打盐碱地的主要特征及当地农田管理措施,提出减少氮污染的主要途径及技术手段。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区土壤属强碱土,土壤中氮、碳、磷元素含量偏低,在土层剖面上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中的钠、镁、铝、钙等4种元素的含量较高,且4种元素总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加;土壤的CEC与其含有的蒙脱石含量和腐殖酸含量相关,且都是深层土中的含量大于浅层土中的含量,这导致了浅层土壤的保肥能力差。2、两年试验期内,田表水中的盐碱化指标如Ca2+、Mg2+等含量波动较大;试验初期总氮和铵态氮浓度达到最高值,之后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强降雨对其影响较大;硝态氮浓度出现峰值晚于总氮和铵态氮出现峰值的时间,之后随时间推移而下降;试验后期,总氮浓度减少了78.4%~90.2%,铵态氮浓度减少了41.9%~86.2%以上,硝态氮浓度减少了66.5%~87.1%以上,氮素流失严重。稻田排水中总氮浓度均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农田退水中的非离子氨浓度较高,对下游查干湖鱼类养殖存在潜在危害。3、实验室模拟实验中,淹水环境下,不同施肥量时,表水中氮素较少以氨挥发的形式流失,约占总损失量的0.01%左右;表水与30cm土层出水中的总氮浓度与施肥量成正相关,而深层土出水中的总氮浓度与施肥量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施肥量处理时,氮素在盐渍土中均大量的以硝态氮形式发生淋溶,深层土层出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基本与施肥量无关;同一施肥量处理的土壤,其硝态氮淋溶浓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盐渍土含有的大量的盐碱成分,影响土壤的氮饱和量,是造成促进氮肥的淋溶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4、铵的固定和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实验土壤对铵的固定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但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的拟合度较高(R2=0.9523),由此推断土壤对铵的固定属于多层吸附。同时,土壤对铵的吸附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溶液中铵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但从两种等温式上看,试验区土壤对铵的固定能力较弱,最大吸附量在1.25 mg/g。5、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目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手段,试验区可以通过加强耕作管理、综合肥力管理、合理灌溉以及构建人工湿地等措施,控制当地的氮素污染。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2.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3.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4. 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下菜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N2O排放的研究,X131.3
  5. 太湖水华蓝藻脱水及好氧堆肥技术研究,S141.4
  6. 上海市青浦区稻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其防除技术研究,S451
  7. 花铃期遮荫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生长发育及氮素代谢特征的影响,S562
  8.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氮素营养与生长监测研究,S513
  9. 双季稻群体生长与氮吸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及其NDVI诊断,S511
  10. 遗传因素和施氮量对豫中烤烟品质和风格特色的影响,S572
  11. 施氮量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氮素利用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S562
  12. 不同开花期棉铃氮素累积与分配特性对棉铃品质形成的影响,S562
  13.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14.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影响水稻幼苗生长及渗透调节机制的研究,S511
  15. 氮素对高羊茅耐寒性生理机制研究,S688.4
  16. 双砧木嫁接对黄瓜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S642.2
  17. 氮素形态调控番茄果实氮和有机酸代谢的分子生理机制,S641.2
  18. 基于生长模型的温室黄瓜氮素管理决策支持系统,S642.2
  19. 氮素对温室水果型黄瓜果实生长及经济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S642.2
  20. 红壤水稻土包气带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研究,S153
  21. 红壤丘陵区地下水“三氮”迁移转化数值模拟研究,S273.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化学 > 环境污染化学 > 土壤污染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