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形式感的实现

作 者: 刘蓓蓓
导 师: 刘宏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美术学
关键词: 新表现主义 形式感 直觉 理性 悲剧意识
分类号: J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70年代,纽约成为了新的世界艺术中心,美国现代艺术迅速席卷全球,各国艺术家纷纷加入到了以美国抽象式绘画为首的“国际化”的洪流中。在“国际化”的同时,自身民族文化渐渐被忽视和放弃。在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艺术追求之下,世界绘画艺术由百花齐放变成了一支独秀,传统的架上绘画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随着观念和行为渐渐走向空洞和浅薄,新表现主义及时出现,把画架、画布从尘埃里重新拿出来,标志着传统绘画的回归,并引领了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为德国绘画赢得了地位和发言权。本文从德国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民族性格中的理性传统,以及新的绘画语言角度来看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特殊的形式感。在创作观念和技法上,德国艺术家们表现出了兼收并蓄、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具象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主义风格独特的表现力,从视觉符号、形象特征、历史经验、政治行为以及材料技法等不同方面各自进行搬用和综合、开辟出绘画中的一个自由的新天地。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德国新表现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进行分析,使后文的描述与分析更有说服力。第二章主要是通过与德国表现主义和其他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对比,阐述德国新表现主义具有的特殊形式感: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形式感有别于前辈画家:新表现主义正如其名所示,是对本国表现主义传统的继承,它的笔触、用色、情绪的表达、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创作方式和理念上有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艺术目的和追求以及表现题材上。表现主义注重探索绘画新形式,旨在表现艺术家自己的感受;而在新表现主义的油画创作中,重点是用理念构形,强调对政治、文化、社会批判和艺术本身的看法。德国新表现主义也和同时期的画派泾渭分明。不同于意大利画家的轻松乐观和浓郁的装饰意味,也和美国有很强的信息感、但历史感偏弱的倾向相左,德国新表现主义在追求着个人的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手法的同时,希望能从复杂的德国历史中剥离出一种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和世界性的感受。第三章是通过建构方式、画面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来论述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形式感在画面上的实现方式。色彩、笔触和线的结合,使画面分量厚重、迷乱而压抑。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非常善于用各种颜色奏响自己心中的乐章;对东方艺术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线”的应用有了自己的认识;直觉的表现和来自于神话和民族性格的悲剧感,让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呈现出神秘的格调。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以观念构形开辟了新的视觉语言的探索领域,也使新表现主义油画创作突破了油画创作的传统构形模式,具有与众不同、更接近心灵的形式感。“新表现主义”绘画形式的出现,强烈地震撼了世界艺坛,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运动,成为80年代西方绘画的主流。以伊门道夫、巴塞利兹、基弗等人为代表,继承了表现主义这一伟大遗产,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去演绎,率先突围现代艺术苍白空虚的境地,重回到绘画本身,强调人性的发展,使濒临死亡的绘画得以重生。本文广角度地分析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独特的形式感及其形成原因,目的是看清现状,理清思路,以期对当代艺术有所裨益。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一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9-11
  第一节 二战结束后绘画中心的转移  9
  第二节 绘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9-11
第二章 画家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决定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具有特殊的形式感  11-18
  第一节 绘画世界里的哲学家  11-13
  第二节 "新"表现主义  13-16
  第三节 "德国样式"  16-18
第三章 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形式感在画面上的实现方式  18-33
  第一节 建构方式  18-25
    一、表达情感的色彩和承载内涵的笔触  18-21
    二、线的运用——注重线条的表现力  21-23
    三、拿来主义  23-25
  第二节 画面对主观情感的表达  25-33
    一、真实在于主观  25-28
    二、直觉的表现和悲剧的神话  28-33
结语  33-34
注释  34-36
参考文献  36-3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7-38
致谢  38-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学术作品  39-43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5. 熊十力的直觉思想研究,B26
  6.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7. 两种自由概念,D081
  8.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9. 青黄海底隧道口公交换乘枢纽站选址问题研究,U491.17
  10. 构建中国政府“掌舵与服务”的多元行政模式路径探析,D630
  11. 英国判例法传统形成的影响因素,D956.1
  12. 基于有限理性的投票决策行为分析,C931.1
  13. 理性秘密共享技术研究,TN918.1
  14.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5.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16.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G206
  17. 公平偏好与有限理性下柔性合同的设计及优化,F224
  18. “新农保”参保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F842.6
  19. RFID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企业估值研究,F224
  20. 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尔到怀特海,N02
  21.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理性建构,D909.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