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创新研究

作 者: 戚玲玲
导 师: 唐祥来
学 校: 南京财经大学
专 业: 财政学
关键词: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PPP模式 供给
分类号: G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农村地区的发展而言是特别重要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证分析表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是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影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的重大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无论是“文化部门”供给模式、“以县为主”供给模式还是“市场、第三部门”供给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且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没有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供给行为缺乏长远规划。鉴于此,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协调机制尤为重要。PPP意为公私伙伴关系,是政府用来增加私营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参与度的方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方式。通过模型分析发现:与传统供给模式相比,在PPP模式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造商和运营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建造商会将运营成本内在化,从而增加建造阶段的投资以减少运营成本。政府成本也因此得到削减,社会福利水平有效提升。因此,结合政府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投资激励,将PPP模式引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仅可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文化服务层次,而且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机制正趋于成熟,基本具备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采用PPP模式的政策环境、资金来源以及实践经验。只要遵循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的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民主决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特点选择适应的PPP实现形式,并慎重选择私人合作伙伴,建立健全PPP项目全程监督评价机制,完善PPP项目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就能确保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在PPP模式下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并达到满足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最终目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导论  10-20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5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1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7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5-16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6-17
  1.4 技术路线  17-18
  1.5 创新与不足  18-20
第二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PPP 供给模式的理论基础  20-30
  2.1 PPP 模式概述  20-23
    2.1.1 PPP 的含义  20-21
    2.1.2 PPP 的分类  21-22
    2.1.3 PPP 的特点  22-23
  2.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概述  23-25
    2.2.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界定  24
    2.2.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4-25
  2.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的理论基础  25-30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5-26
    2.3.2 交易成本理论  26-27
    2.3.3 产权理论  27-28
    2.3.4 委托——代理理论  28-30
第三章 农村文化服务的供求分析  30-42
  3.1 我国农村文化服务供求差异实证研究  30-37
    3.1.1 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分析  30-34
    3.1.2 农村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34-36
    3.1.3 农村文化服务供求差异分析  36-37
  3.2 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差异分析  37-38
  3.3 城乡文化服务供给差异的原因分析  38-42
    3.3.1 二元经济结构忽视农村文化服务供给  38-39
    3.3.2 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不顺  39-40
    3.3.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40-42
第四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现状分析  42-49
  4.1 “文化部门”供给模式  42-43
    4.1.1 “文化部门”供给模式的本质  42-43
    4.1.2 “文化部门”供给模式的优缺点  43
  4.2 “以县为主”供给模式  43-45
    4.2.1 “以县为主”供给模式的本质  44
    4.2.2 “以县为主”供给模式的优缺点  44-45
  4.3 “市场、第三部门”供给模式  45-46
    4.3.1 “市场、第三部门”供给模式的本质  45
    4.3.2 “市场、第三部门”供给模式的优缺点  45-46
  4.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46-49
    4.4.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受重视程度不足  46-47
    4.4.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缺乏长远规划  47
    4.4.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未纳入政绩考评机制  47-49
第五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理论模型研究  49-59
  5.1 基本模型  49-51
  5.2 不同供给模式下投资水平的比较  51-55
    5.2.1 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均衡投资水平  51-52
    5.2.2 建造阶段投资水平的比较  52-53
    5.2.3 运营阶段投资水平的比较  53-55
  5.3 不同供给模式下政府成本的比较  55-56
  5.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同供给模式的社会福利分析  56-59
    5.4.1 不同供给模式的社会福利分析  56-57
    5.4.2 其他因素对PPP 供给模式社会福利的影响  57-59
第六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PPP 供给模式的实施要件  59-70
  6.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PPP 供给模式实施流程  59-61
    6.1.1 准备工作阶段  59-60
    6.1.2 招标阶段  60-61
    6.1.3 建造和运营阶段  61
  6.2 PPP 模式下政府角色的定位  61-64
    6.2.1 合作者角色  62-63
    6.2.2 监督者角色  63
    6.2.3 管理者角色  63-64
  6.3 PPP 模式下的风险管理  64-67
    6.3.1 PPP 模式下的风险与风险管理  64-65
    6.3.2 PPP 模式下的风险配置原则  65-66
    6.3.3 公私部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66-67
  6.4 PPP 模式下投资激励制度的设计  67-70
    6.4.1 政府政策激励  68
    6.4.2 合作激励机制  68-70
第七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创新:PPP  70-78
  7.1 构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0-72
    7.1.1 构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的必要性  70-71
    7.1.2 构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的可行性  71-72
  7.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原则  72-74
    7.2.1 政府主导原则  72-73
    7.2.2 民主决策原则  73
    7.2.3 因地制宜原则  73-74
  7.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  74-78
    7.3.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PPP 模式选择  74-75
    7.3.2 PPP 模式引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应注意的问题  75-78
参考文献  78-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2-83
后记  83

相似论文

  1. 高速铁路PPP模式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F283
  2.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3. 重庆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差异与均衡机制的构建研究,F224
  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F320
  5.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G647.38
  6. 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F293.3
  7. 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的风险分担研究,F283
  8. 有效制度供给: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研究,F206
  9. 公路建设PPP模式风险分担关系研究,F284
  10. 基于PPP模式的武警部队通用资产投资问题研究,E277
  11. PPP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廉租住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F293.3
  12. 住房保障的政策性金融研究,F293.3
  13. 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分析和对策研究,F832.2
  14. 基于工作流的资源环境建模框架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5. 中国城镇女性的劳动力供给研究,F249.2
  16. 论上海市万人就业项目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中的发展,F249.2
  17. 云南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给与需求研究,G649.2
  18.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G80-05
  19. 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625
  20. 乡村医生供给农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性研究,R197.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群众文化事业 > 工作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