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眉户音乐特色研究

作 者: 曹晓晶
导 师: 车文明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地方戏 眉户音乐 曲牌体 唱腔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眉户戏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和山西晋南两地,格调清新、质朴无华、内容多是普通百姓生活的折射,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具有悠久历史的眉户戏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其优美的艺术形式与娴熟的表演技巧,而且拥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声腔体系。眉户戏的乐器配置同其它梆子戏一样,也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组,俗称“文武场”。文场初以三弦为主,后加进板胡、竹笛,合称为“三大件”。武场乐器起初只有四页瓦与碰铃,后来板鼓、梆子、小锣、钹取而代之,清光绪后又加入了铙钹、马锣等,这些都是从梆子戏中借鉴而来的。在随后的发展中,乐队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打击乐器,如手锣、梆子、铙钹、钩锣、牙子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在传统乐队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大提琴等。眉户戏的唱腔多表现幽默、风趣的格调或豪壮、悲伤的情绪,所以它的唱腔曲调缠绵柔和,娓娓动听。眉户的音阶调式以七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次之,五声音阶仅存在于花音唱腔中,眉户调式基本音级之间的这种音程关系的独特性,造就了眉户音乐的独特风味及色彩。在眉户的定调上,眉户的音域超越两个八度,过去眉户均为男声演唱,其调定为A调(有时也定G调),高音唱不上去时则采用假嗓,低音人声所不及则用乐器代替。解放后,由于女角不断参加眉户戏的演唱,所以其调也做了相应的改变,现在通常用F调。如若某出戏以男声唱腔为主,女声唱腔较少,且剧情多表现高亢、悲愤等情绪时,也可采用G调。F调与G调的演唱效果各有所长,前者缠绵柔和,后者高亢明亮。眉户唱腔属曲牌体,曲牌俗称“牌子”,以民歌小调为主,其唱腔曲牌据传有72大调、36小调。眉户曲牌数量很多,唱腔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但在行腔和唱法上却很讲究男女老幼和生、旦、净、丑的区别。就感情色彩的不同而言,眉户曲牌有表现凄凉伤感的、有表现沉痛悲哀的、有表现怨恨伤神的、有表现急切烦躁的、有表现活泼欢畅、诙谐的、有表现喜悦愉快的、有表现逍遥自在的等。若按曲调戏剧化程度的不同来分,可分为戏剧性曲牌与说唱性曲牌。眉户唱腔结构有单曲反复、双曲联套、多曲联缀和套曲。单曲反复是以一首曲牌反复使用来表现一段唱词,构成一个完整唱段;多曲联缀,指诸多不同的曲牌连接构成一个完整唱段,连接强调结构和节奏的统一性;多曲联套,指从人物性格出发,按艺术规律结构而成的曲牌组合,既有一定格式性,又相对灵活。改革开放后,突如其来的现代化迅速抢占了人们头脑中对传统的记忆,所有传统文化都受到严重冲击,眉户戏曲在改革的大潮中也未能幸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线演员的流失及二线演员的不足给予各眉户剧团致命的打击;二是高额的演出费用封闭了眉户戏曲的广大城乡市场;三是大成本、大制作的方式窒息了眉户戏曲的民间生命力;四是发展创新上的不足是导致眉户戏曲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眉户戏曲艺术为了赢得观众、占有观众,在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广大眉户戏曲音乐工作者在继承、借鉴经典剧目优美唱腔的前提下,从剧目表演到戏曲唱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突破“老腔老调”模式,创作出了大量唱腔优美且符合时代精神与要求的优秀戏剧,但目前眉户戏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发展与创新传统的眉户戏,积极培养观众、革新剧目、综合治理,使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1 眉户音乐研究综述  9-12
  1.1 源流发展研究  10
  1.2 艺术特色研究  10-12
2 眉户戏的形成与发展  12-21
  2.1 眉户戏的形成  12-14
    2.1.1 眉户戏形成的历史背景  12-13
    2.1.2 眉户戏形成的时间与地点  13-14
  2.2 眉户戏的发展  14-21
3 眉户音乐的艺术特色  21-41
  3.1 眉户音乐的唱腔及特性  21-32
    3.1.1 叫板  22-23
    3.1.2 板头  23-25
    3.1.3 唱腔  25-32
  3.2 眉户音乐的伴奏乐器及发展  32-41
    3.2.1 打击乐器  33-39
    3.2.2 弦乐器  39-41
4 眉户戏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41-51
  4.1 眉户戏的现状  41-43
  4.2 眉户戏的当代革新  43-47
    4.2.1 眉户音乐的器乐改革  44
    4.2.2 眉户音乐的唱腔改革  44-47
  4.3 眉户戏的发展前景  47-51
结束语  51-52
致谢  52-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 谱例  55-58

相似论文

  1. 钢琴伴唱《红灯记》中三首唱段的和声研究,J624.1
  2. 深泽坠子戏研究,J825
  3. 河南越调的唱腔艺术研究,J825
  4. 论唐剧的艺术特征,J825
  5. 邵东杖头木偶戏初探,J827
  6. 右玉道情调查与研究,J825
  7. 上党梆子艺术家张爱珍及其声腔艺术简论,J825
  8. 威信县双河乡苗族民歌歌唱技法探究,J632.32
  9. 武安平调落子研究,J825
  10. “文革”后期“录音录像组”工作研究,J821
  11. 赣南客家采茶戏旦角唱腔初步研究,J825
  12. 崔兰田唱腔艺术悲剧性特征初探,J825
  13. 论东路二人台的表演特征,J825
  14. 碓臼沟秧歌调查与研究,J825
  15. 江西九江采茶戏的调查与研究,J825
  16. 海州童子戏的调查与研究,J825
  17. 婺剧乱弹中的【三五七】研究,J825
  18. 歌剧人物托斯卡的唱腔研究,J832
  19. 汾阳磕板秧歌调查研究,J825
  20. 山东诸城茂腔之研究,J825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