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质对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

作 者: 李顺姬
导 师: 张兴昌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库 土壤类型 黄土高原 理化性质
分类号: S1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015cm和1530cm土层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库及其各组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总有机碳(TOC)、潜在可矿化碳(Cp)、微生物量碳(S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活性有机碳(LOC)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与活性有机碳库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丰富土壤有机碳研究内容,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土壤TOC介于0.2016.44 g·kg-1,处于较低水平。6类土壤TOC含量大小顺序为: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湘黄土>风沙土>潮土,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集中在0.0640.596 gCO2-C·kg-1范围内,有机碳潜在矿化量分布在0.060.74 gC·kg-1之间。在培养初期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土壤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较大,不同土壤有机碳的日均矿化量、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具有显著差异。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模拟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供试土壤Cp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均较低,分别在0.1160.329 gC·kg-1和4.558.57×10-5d-1范围之内。不同土壤的Cp值变异较大,而k和Cp/TOC无明显的变异。3.供试土壤SMBC、ROC和LOC分别介于15.59203.90 mg·kg-1、0.17414.565 g·kg-1和0.0314.269 mg·g-1范围内,变异系数较大,区域分布不均匀。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和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影响较大,不同土壤的SMBC、微生物熵、微生物代谢熵(qCO2)、ROC、Kos和LOC具有极显著差异性。4.土层深度对土壤TOC、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及其在TOC中所占比例均无显著影响,除qCO2和Kos外,其余各活性有机碳库含量及其占TOC比例均随土层加深而呈减少趋势。5.黄土高原6种典型土壤中褐土和黄绵土的活性有机碳库含量较高,生物有效性强,有机碳氧化稳定性高,土壤固碳能力较好;潮土和风沙土的活性有机碳库水平较低,有机碳固存能力较弱,碳损失较大。6.土壤Cp、SMBC、ROC、LOC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含水量、粘粉粒含量和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随土壤肥力、粘粉粒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含量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p、SMBC、ROC、LOC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qCO2和Kos与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都呈负相关关系,但这两者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OC对土壤TOC含量的变化最敏感,能够作为指示土壤总有机碳变化的灵敏指标。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1
  1.1 引言  11-1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1
    1.3.1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来源和含量  13-14
    1.3.2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表征及提取方法  14-16
    1.3.3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含量的影响因素  16-19
    1.3.4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展望  19-21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25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
  2.2 研究内容  21
  2.3 研究方法  21-24
    2.3.1 样品采集  21-22
    2.3.2 测定方法  22-23
    2.3.3 数据处理  23-24
  2.4 技术路线  24-25
第三章 土壤总有机碳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25-30
  3.1 引言  25
  3.2 材料和方法  25
    3.2.1 样品采集  25
    3.2.2 试验方法  25
    3.2.3 数据分析  25
  3.3 结果与分析  25-27
    3.3.1 黄土高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布  25-26
    3.3.2 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6-27
    3.3.3 TOC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7
  3.4 讨论  27-29
  3.5 小结  29-30
第四章 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30-41
  4.1 引言  30
  4.2 材料和方法  30-31
    4.2.1 样品采集  30
    4.2.2 试验方法  30
    4.2.3 数据分析  30-31
  4.3 结果与分析  31-38
    4.3.1 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分布  31-32
    4.3.2 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及模拟  32-35
    4.3.3 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有机碳矿化累积量的影响  35-36
    4.3.4 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  36-38
  4.4 讨论  38-40
  4.5 小结  40-41
第五章 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41-49
  5.1 引言  41
  5.2 材料和方法  41-42
    5.2.1 样品采集  41
    5.2.2 试验方法  41
    5.2.3 数据分析  41-42
  5.3 结果与分析  42-46
    5.3.1 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布  42
    5.3.2 土壤类型对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2-44
    5.3.3 土层深度对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4-45
    5.3.4 微生物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5-46
  5.4 讨论  46-47
  5.5 小结  47-49
第六章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49-55
  6.1 引言  49
  6.2 材料和方法  49
    6.2.1 样品采集  49
    6.2.2 试验方法  49
    6.2.3 数据分析  49
  6.3 结果与分析  49-53
    6.3.1 黄土高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布  49-50
    6.3.2 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0-51
    6.3.3 ROC、Kos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1-53
  6.4 讨论  53
  6.5 小结  53-55
第七章 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55-61
  7.1 引言  55
  7.2 材料和方法  55
    7.2.1 样品采集  55
    7.2.2 试验方法  55
    7.2.3 数据分析  55
  7.3 结果与分析  55-59
    7.3.1 黄土高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布  55-56
    7.3.2 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56
    7.3.3 LOC 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56-58
    7.3.4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58-59
  7.4 讨论  59-60
  7.5 小结  60-61
第八章 结论  61-63
参考文献  63-73
附表  73-76
致谢  76-77
作者简介  77

相似论文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2.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3.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4. 精白保胚发芽米淀粉特性研究,TS235.1
  5.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6. 翻堆覆盖工艺及季节对槽式堆肥的影响,S141.4
  7.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8. 延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态环境及其对烟叶质量影响研究,S572
  9. 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与性质研究,TS254.9
  10. 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初探,S157
  11. 截短型rBTI的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R284.1
  12. 青藏高原油菜蜂花粉脂肪酸的提取及分析,S896.4
  13.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理化性质研究,S646
  14. 丝裂霉素—改性壳聚糖缓释膜片的制备、性质及生物学评价,R779.6
  15. 玉米肽的精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1.2
  16. 浒苔蛋白质的分离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TS254.1
  17. 草鱼鱼鳞中活性胶原蛋白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S254.9
  18. 板栗抗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TS231
  19. 水基线切割液及其组成与效能关系的初步研究,TG484
  20. 棉籽粕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TQ936.2
  21. 超声辅助酶法制备燕麦ACE抑制肽的研究,TQ464.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