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板栗抗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作 者: 覃海兵
导 师: 莫开菊
学 校: 湖北民族学院
专 业: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板栗 淀粉 抗性淀粉 制备工艺 理化性质
分类号: TS2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为原料,采用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其中的碳水化合及其抗消化特性、研究了板栗淀粉的提取工艺、测定了板栗淀粉中直、支链淀粉及主要化学物质的含量,探讨了板栗淀粉的理化性质、板栗抗性淀粉制备工艺,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抗性淀粉的结构特点。其主要结论如下:1、板栗中总淀粉的含量为35.77%,直链淀粉占30.16%,支链淀粉占69.84%,总可溶性糖含量为8.66%,还原糖含量为3.97%,并含有鼠李糖和棉籽糖。鲜板栗中抗性淀粉的含量高达27.44%,占总淀粉的68.93%,板栗熟化后,存放24小时,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为5.46%,占淀粉总量的13.36%。板栗中的棉籽糖和抗性淀粉是其难以消化的因子,又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主要成分。2、板栗淀粉的提取和脱蛋白工艺是:①板栗仁破碎--②打浆--③用100目筛过滤去除筛上物--④得到淀粉浆--⑤调pH值为8--⑥静置沉淀--⑦排出上层液--⑧重复⑤~⑦--⑨60℃烘干--⑩板栗淀粉。此法提取的淀粉相对较纯,色泽好。板栗淀粉颗粒呈长圆形、圆形和多角形,直径为1.08~9.22um,长度最大为16.96um,其中直链淀粉含量为30.16%,支链淀粉含量为69.84%。板栗淀粉糊具有较强的膨胀度和很好的冻融稳定性,但是其透明度低,抗老化性能比马铃薯淀粉差。3、板栗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以普鲁兰酶水解后,再经过糊化回生处理抗性淀粉得率高。普鲁兰酶制备板栗抗性淀粉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为8%,pH值为4.5,温度为50℃,酶用量为40U,酶解时间为10h,而后90℃糊化10 min,冷藏24 h,抗性淀粉的得率为30.34%。压热法制备板栗抗性淀粉的最佳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5%,压热处理时间50min,冷藏时间6小时,pH值6,抗性淀粉得率为17.16%。4、仪器分析表明:抗性淀粉没有形成新的基团,抗性淀粉的形成为物理变性,其化学结构没有改变。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的红外图谱相比较,两者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基本没有区别。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抗性淀粉中有晶体的存在,其峰位和峰值都较板栗直链淀粉有明显区别,说明抗性淀粉结晶结构的变化是原淀粉分子结构被打乱后重新形成的。板栗淀粉和抗性淀粉的TG、DTG和DSC曲线显示:板栗淀粉发生剧烈分解的温度为311.6℃;抗性淀粉发生晶体熔融的温度为304.9℃,比板栗淀粉的311.6℃要低许多,表明板栗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晶体类型是不同的。板栗淀粉在240℃以下是稳定的,不会发生物质崩溃解体。抗性淀粉在290℃以下能够维持晶体结构稳定。综上所述,板栗淀粉易形成抗性淀粉,这是板栗不易消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板栗淀粉深加工利用的良好途径,这为板栗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7
  1.1 板栗简介  9
  1.2 板栗生产加工现状  9-10
  1.3 板栗淀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0
  1.4 抗性淀粉的研究概况  10-16
    1.4.1 抗性淀粉的种类  10-11
    1.4.2 抗性淀粉理化性质  11
    1.4.3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11-12
    1.4.4 抗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12-13
    1.4.5 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13-14
    1.4.6 抗性淀粉的测定方法和结构研究  14-16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7
第2章 板栗中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抗消化性研究  17-24
  2.1 材料及方法  17-19
    2.1.1 原料,试剂及仪器  17
    2.1.2 实验方法  17-19
  2.2 结果与讨论  19-22
    2.2.1 板栗中总淀粉、可总溶性糖、还原糖和水分的含量  19
    2.2.2 板栗中水溶性糖的种类测定结果  19-20
    2.2.3 板栗淀粉中常规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20
    2.2.4 生熟板栗中可消化淀粉以及抗性淀粉的含量  20-21
    2.2.5 熟板栗中抗性淀粉含量随时间变化特性  21
    2.2.6 纯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随时间变化特性研究  21-22
  2.3 结论与分析  22-24
    2.3.1 板栗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及特点  22
    2.3.2 板栗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特点分析  22
    2.3.3 板栗中碳水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分析  22-24
第3章 板栗淀粉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研究  24-30
  3.1 材料与方法  24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4
  3.2 试验方法  24-26
    3.2.1 淀粉提取工艺  24
    3.2.2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  24-25
    3.2.3 淀粉糊特性测定  25
    3.2.4 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25-26
  3.3 结果与分析  26-29
    3.3.1 淀粉的分离提取工艺研究  26-27
    3.3.2 板栗淀粉的理化性质  27-29
  3.4 小结  29-30
第4章 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30-36
  4.1 材料和方法  30-33
    4.1.1 材料  30
    4.1.2 试剂  30
    4.1.3 主要仪器设备  30
    4.1.4 方法  30-33
  4.2 结果与讨论  33-35
    4.2.1 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结果分析  33-34
    4.2.2 酶法制备抗性淀粉结果分析  34-35
  4.3 本章小结  35-36
第5章 板栗淀粉与抗性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36-42
  5.1 材料与方法  36-37
    5.1.1 实验材料  36
    5.1.2 实验方法  36-37
  5.2 结果分析  37-41
    5.2.1 红外光谱分析  37-38
    5.2.2 晶体结构分析  38-40
    5.2.3 热特性分析  40-41
  5.3 本章小结  41-42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42-44
  6.1 小结  42
  6.2 创新点  42-43
  6.3 展望  43-44
参考文献  44-48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49
致谢  49

相似论文

  1. 马铃薯交联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研究,TS236.9
  2.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3. 铝铵基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TS727
  4. 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TQ925
  5. 凡纳滨对虾加工副产物制备甲壳素、壳聚糖改良工艺的研究,TS254.9
  6. 红曲米在发酵香肠中的应用研究,TS251.65
  7. 精白保胚发芽米淀粉特性研究,TS235.1
  8.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9. 夜间温度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作用机制研究,S511
  10.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11. 翻堆覆盖工艺及季节对槽式堆肥的影响,S141.4
  1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3. 不同产区烤烟淀粉含量分布特点及与烟叶香型和感官质量的关系,S572
  14. 稻米淀粉理化特性及分子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S511
  15. 小麦麸皮中蛋白质、淀粉的分离技术研究,S512.1
  16. 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S512.1
  17. 水稻弱势籽粒昼夜灌浆充实的化学调控生理机制研究,S511
  18. 当归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TQ461
  19. 木薯淀粉—瓜尔胶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36.9
  20. 亚麻籽胶对玉米淀粉糊化和老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在乳化肠中的应用,TS231
  21. 一株抗药用白菊枯萎病生防菌的分离与生防效应研究,S435.6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淀粉工业 > 基础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