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研究

作 者: 苗蓉
导 师: 侯怀银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育学专业 课程设置 问题
分类号: G64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理论的提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完成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描述了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必修课有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之分,选修课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分。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类课程。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总学时与总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每一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情况本文都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第二,揭示了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多,实践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公共基础课学时少,且范围狭窄;学科教育类课程开设较少;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较少。第三,分析了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第四,提出了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对策。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培养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中小学培养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教学型大学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完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性课程;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适度调整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引论  11-17
  1.1 问题的提出  11-12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6
    1.2.1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12-13
    1.2.2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原因的研究  13
    1.2.3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程调整对策的研究  13-16
  1.3 研究宗旨和思路  16
  1.4 研究方法  16-17
第二章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7-25
  2.1 课程结构  17
  2.2 课程内容  17-21
    2.2.1 公共基础课  17-19
    2.2.2 专业课  19-20
    2.2.3 实践课  20-21
  2.3 学时与学分分配  21-25
    2.3.1 总学时与总学分分配情况  21-22
    2.3.2 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与学分分配情况  22
    2.3.3 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学时与学分分配情况  22-25
第三章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5-29
  3.1 理论课多,实践课少  25-26
  3.2 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26
  3.3 公共基础课学时少且范围狭窄  26-27
  3.4 学科教育类课程开设较少  27-28
  3.5 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较少  28-29
第四章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产生问题的原因  29-35
  4.1 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29-32
    4.1.1 教育学专业培养规格的分析  29-31
    4.1.2 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31-32
  4.2 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32-33
  4.3 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4.3.1 课程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4.3.2 课程的实践性不强,难以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4.4 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33-35
    4.4.1 课程开设随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4
    4.4.2 教育理论类课程划分过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4.4.3 选修课比例低,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34-35
第五章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对策  35-39
  5.1 准确定位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  35-36
  5.2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完善课程结构  36-37
  5.3 合理安排实践性课程  37-38
  5.4 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  38
  5.5 适度调整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38-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3
附录  43-60
发表文章目录  60-61
致谢  61-62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62-63

相似论文

  1.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JSP环境下成套订单研究,F273
  2.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基于词义及语义分析的问答技术研究,TP391.1
  5. 军事演习中工兵团工程装备维护保障资源配置研究,E251.2
  6.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7.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8.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9.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0.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G642.3
  11.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12.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13.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研究,G635.1
  14.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15.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6.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7.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18.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公共政策研究,G522.3
  19. 二维波动方程测井约束反演的自适应同伦共轭梯度法,P631.81
  20.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21. 我国环境行政指导法律问题研究,D922.6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课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