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天聪年间后金政权对朝鲜与蒙古的经略

作 者: 程志野
导 师: 王臻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后金 朝鲜 漠南蒙古
分类号: K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7世纪初期随着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建州女真,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遂开始对大明王朝发动频频进攻,这预示着东北亚局势将会发生巨变。而此时的明王朝也意识到了后金崛起的危险,于是明朝在辽东调兵遣将,北结蒙古,东联朝鲜,对后金实施三面包围,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后金政权,收复辽东失地,重新确立明王朝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但是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以失败而告终,逐渐失去了与后金在辽东进行抗衡的能力。努尔哈赤意识到,在处于蒙古、朝鲜和明朝的包围的态势下,只有“北服蒙古,南征朝鲜,后图大明”才能实现其宏图霸业。正是在这种战略方针的指导之下,才有了后来的天聪年间皇太极发动的对朝鲜的战争,以及四次西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战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以皇太极天聪年间对朝鲜与蒙古的战争为研究对象,围绕后金的建立与初期发展;发动朝鲜战争等诸多问题的分析阐述;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经略;后金发动对朝鲜与,漠南蒙古的战争对东北亚新战略格局产生的影响;四个问题展开论述。本文以期在围绕后金天聪政权十年间的对外战争为中心,论述天聪年间是后金在由汗国转变为帝国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第二章主要是介绍天聪政权以前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初步发展。努尔哈赤通过统一建州女真和建立后金,使后金不断壮大,成为东北地区崛起的新兴政治力量。为了实现统一全辽,入主中原的政治理想,努尔哈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不断的增强后金的实力。但是努尔哈赤时期并没有解决处于西北漠南蒙古、西南明朝、东面朝鲜军事包围的不利局面,而含恨而终,他的宏图大志将由他的继任者皇太极来实现。第三章则是从皇太极继位后迅速对朝鲜发动“丁卯之役”展开。通过分析后金进攻朝鲜的原因、叙述战争过程、总结战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来说明“丁卯之役”是后金同朝鲜国两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但是后金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要求,对朝鲜国内政、外交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双方关系逐渐由平等转为朝鲜成为后金的藩属国。第四章阐述了后金和漠南蒙古各部之间的历史关系和积怨,以及后金征伐漠南蒙古的过程和影响。在征服漠南蒙古过程中,后金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与漠南蒙古各部通婚来拉拢蒙古各部;但是对拒不归附的部落则坚决予与军事打击。后金收服漠南蒙古主要是通过四次征伐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来实现的。第五章则是对后金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的战略意义产生的影响为中心。后金通过战争征服朝鲜,不仅解除了朝鲜在后金东线的军事威胁,而且使后金与朝鲜关系发生转变,朝鲜逐渐成为后金的藩属国,为后金解决了后顾之忧。而在征服漠南蒙古的过程中,蒙古骑兵逐渐成为后金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不但破除了明朝“西虏制东夷”的联合包围策略,而且蒙古八旗充实了后金军力,这对清朝入主中原影响深远。本文以天聪年间短短十年对朝鲜与漠南蒙古的战争为主线,分析后金征伐朝鲜与漠南蒙古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后金对明新的作战形式——入口作战,都是为阐明天聪政权对外战争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大明。因而天聪年间是后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朝鲜和漠南蒙古的战争正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后金(清)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4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0
  1.2 课题研究现状  10-13
  1.3 论文研究方法  13
  1.4 论文进展及创新:  13-14
第二章 天聪政权建立前后金社会的内外局势  14-19
  2.1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的初步发展  14-16
  2.2 后金天命政权与漠南蒙古朝鲜的关系  16-18
  2.3 后金对明作战战略方针的调整  18-19
第三章 天聪政权对朝鲜的征服战争  19-28
  3.1 “丁卯之役”发生的背景  19-22
  3.2 签订“兄弟之国”盟约  22-24
  3.3 “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的关系  24-28
第四章 天聪政权对漠南蒙古的征伐  28-33
  4.1 后金讨伐漠南蒙古的原因  28-30
  4.2 后金四次进军漠南蒙古  30-31
  4.3 察哈尔部平服后后金与漠南蒙古关系变化  31-33
第五章 天聪政权对朝鲜与蒙古征战政策的效应  33-41
  5.1 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开始瓦解  33-34
  5.2 建立蒙古八旗  34-36
  5.3 后金征服朝鲜与漠南蒙古过程之异同  36-37
  5.4 后金对明新战略的形成  37-41
第六章 结论  41-42
参考文献  42-46
致谢  46-47
附录A  47

相似论文

  1. 在京朝鲜族青年跨文化适应研究,C95
  2. 新井白石的朝鲜观,K313.4
  3. 《备边司誉录》史料价值初探,K312
  4. 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D815.2
  5. 朝鲜白头翁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6. 朝鲜语专业立交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案研究,H55
  7. 青岛市“朝鲜族社区”建设的政策研究,D669.3
  8. 论中韩两国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中的作用,D822.331.2
  9. 延边朝鲜族传统民居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TU-05
  10. 延边朝鲜族传统节日的人类学解读,G122
  11. 基于家族关系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K901.8
  12. 和龙市朝鲜族人口迁移特征及农村区域变化研究,K928.5
  13. 中国朝鲜族绘画作品中体现的韩国民艺性研究,J205
  14. “政治共名”时期朝鲜族戏剧研究,J809.2
  15. 唢呐曲《庆丰收》与《百鸟朝凤》之比较研究,J607
  16. 朝汉语第二人称指示对比,H55
  17. 《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H55
  18. 朝鲜语讯问笔录的语言考察,H55
  19. 中国朝鲜族小说中的韩国人形象研究,I207.42
  20. 许莲顺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I207.42
  21. 《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的诗歌交流研究,I31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