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研究

作 者: 邱远航
导 师: 段塔丽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治理 乡村建设运动
分类号: K2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立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中在总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农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乡村治理。1840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府的腐败,乡村问题日趋严重。及至民国时期天灾人祸的打击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农村社会矛盾异常激化。同时国家的权力下沉,从农民身上汲取应付战争和推进现代化的资源,地方豪绅也通过土地所有权加重了对农民的压榨,致使农村社会濒临破产的境地。对此,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开始,通过进行乡村治理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解决,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期,国家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途径从农民身上汲取现代化资源,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而广大农村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徘徊不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贫穷落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三农”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发展缓慢也成为阻碍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长期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依然存在。民国时期(1912-1949)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但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深刻变化突出反映在民国时期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选择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的研究,在乡村治理的先行者的智慧中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东西,为我们当代的乡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民国时期乡村治理不仅是主要针对农村现状进行的局部治理,更是对当时社会进行改造的一种尝试,虽然这些试验大多都失败了,但是对中国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文选择农村治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的研究,为我们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近代中国乡村治理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状进行分析,理出乡村治理兴起的原因:二是对乡村治理的主要理论探索,主要有两方面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正统”派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派的观点。梁漱溟等人希望再不触动政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乡村建设运动来改变中国现状;而毛泽东等人则是从革命者角度出发,通过发动农民革命,废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改变整个社会。三是论述了各个派别乡村治理的实践活动。四是通过对近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研究,论述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导言  9-17
  1.1 选题意义  9-11
    1.1.1 理论意义  9-10
    1.1.2 实践意义  10-11
  1.2 研究现状  11-14
    1.2.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乡村治理研究  11-12
    1.2.2 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治理的主张  12-13
    1.2.3 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乡村治理的探讨  13-14
  1.3 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7
    1.3.1 民国时期  14
    1.3.2 乡村治理  14-15
    1.3.3 乡村建设运动  15-17
第2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兴起的背景  17-24
  2.1 内部原因:农村经济破产,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  17-20
    2.1.1 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7-19
    2.1.2 军阀林立,战乱频繁  19
    2.1.3 农村金融日趋枯竭  19-20
  2.2 外部原因:农村社会生产环境的恶化和国外乡村改进思想的传入  20-24
    2.2.1 帝国主义的侵略,恶化了整个中国农村经济的外部环境  20-21
    2.2.2 19世纪以后,西方乡村改进思潮的传入,带动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21-24
第3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的理论探索  24-38
  3.1 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关乡村治理的理论探索  24-30
    3.1.1 梁漱溟“中国文化失调论”  24-26
    3.1.2 晏阳初“愚、穷、弱、私”论  26-28
    3.1.3 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主张  28-29
    3.1.4 陶行知“平民教育论”  29-30
  3.2 共产党人的的理论探索  30-38
    3.2.1 陈独秀的阶级分析理论  30-32
    3.2.2 李大钊的农民革命论  32-34
    3.3.3 瞿秋白的工农联盟论  34-36
    3.3.4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论  36-38
第4章 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实践活动  38-48
  4.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  38-43
    4.1.1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建设实践  38-40
    4.1.2 梁漱溟与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40-41
    4.1.3 卢作孚的重庆北碚“乡村现代化模式”  41-43
  4.2 共产党人的土地改革运动  43-48
    4.2.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43-44
    4.2.2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44-46
    4.2.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46-48
第5章 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48-56
  5.1 乡村建设学派的乡村治理给我们的启示  48-51
    5.1.1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村社会  48-49
    5.1.2 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乡村治理理论的正确性  49-50
    5.1.3 爱国奉献,身体力行为乡村治理献计献策  50-51
  5.2 共产党人开展农民问题的研究的当代意义  51-56
    5.2.1 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  52-53
    5.2.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53
    5.2.3 合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53-56
结语  56-57
参考文献  57-60
致谢  60-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1

相似论文

  1.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边缘化现象研究,J292.27
  2. 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G633.3
  3.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D422.6
  4. 民国时期的《山西日报》研究,G219.29
  5. 民国时期冶金学术组织探析,N092
  6.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7. 民国时期四川军人监狱研究(1939-1949),K258
  8. 民国时期工会法律制度研究,D929
  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变革的探索,D422.7
  10. “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镇领导力研究,C933
  11. 民国时期江南灾害信仰研究,D693.9
  12. 民国时期福建霍乱研究,K258
  13. 民国时期华侨华人对广州教育事业的贡献,D634.3
  14. 农村老年人协会的功能分析:老年福利与乡村治理,D669.6
  15.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F320
  16. 四川省公路运输公司(1946-1950)研究,F542
  17. 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422.6
  18. 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研究,D693
  19. 民国时期山西小学教师管理初探(1917-1937),G629.29
  20. 民国时期电化教育研究(1920-1949年),G4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