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菌根共生过程中喜树幼苗根及真菌微管结构观察

作 者: 赵伟
导 师: 阎秀峰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细胞生物学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喜树幼苗 微管 喜树碱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两种丛枝菌根真菌与喜树幼苗共生体系的微管结构,探寻微管在建立共生体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向建立丛枝菌根共生体系的喜树幼苗施加外源喜树碱溶液,探讨了丛枝菌根、喜树碱与微管结构三者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观察了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喜树幼苗根尖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微管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喜树幼苗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微管密集围绕细胞核,伸长区细胞两极的微管密集且荧光较强,而成熟区皮层细胞微管呈现规则的斜向平行结构或螺旋网状结构。总体看来,喜树幼苗根尖由分生区到成熟区,伴随着细胞的分化与成熟,细胞中的微管均由最初的横向或斜向的环状结构逐渐转变为成熟的螺旋网状结构。这与人们目前观察到的草本植物根尖细胞中微管的排列方式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2、两种丛枝菌根即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 Spain&Schenck,Am)和根内球囊霉(Gloums.intraradices Schenck&Smith,Gi)单接种喜树幼苗,均能与喜树幼苗很好地侵染共生形成丛枝菌根。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两种菌根共生体系中植物细胞微管结构随侵染过程的变化,微管由最初的分布在细胞质外围的螺旋状结构变成以聚合体的方式聚集在丛枝周围,并且将丛枝、细胞核及细胞膜连接在一起。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喜树幼苗根皮层细胞的微管的影响一致。通过消化真菌细胞壁,观察了两种真菌的微管结构,结果表明外生菌丝、内生菌丝及丛枝中都具有束状的微管结构,且微管从外生菌丝、内生菌丝、丛枝主干到细丛枝一直是连续的,这说明微管可能在丛枝菌根真菌生长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泡囊中没有观察到微管结构,但是泡囊与内生菌丝相连的部位有明亮的荧光。3、以外源喜树碱处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i的喜树幼苗,结果表明菌根侵染率及菌根侵染程度都明显增加,且内源喜树碱含量明显增加。内源喜树碱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外源喜树碱的施加有密切关系,也可能是外源喜树碱促进了丛枝菌根侵染程度而间接增加了内源喜树碱含量。外源喜树碱处理的喜树幼苗根皮层细胞的微管发生了排列方式的变化,由螺旋状的排列方式变为随机方向的排列方式。外源喜树碱处理的菌根共生体系中,植物与真菌的微管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可能表明了新微管的合成。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1 绪论  9-21
  1.1 丛枝菌根  9-12
    1.1.1 丛枝菌根的基本结构  9-11
    1.1.2 从枝菌根的形成过程  11-12
  1.2 喜树与喜树碱  12-13
    1.2.1 喜树  12-13
    1.2.2 喜树碱  13
    1.2.3 喜树碱在喜树体内的分布规律  13
  1.3 微管概述  13-19
    1.3.1 微管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13-15
    1.3.2 微管的功能  15-16
    1.3.3 微管的观察  16-17
    1.3.4 研究现状  17-19
  1.4 立题依据  19-21
2 喜树幼苗根尖微管的结构  21-26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
    2.1.1 仪器  21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
  2.2 材料与方法  21-22
    2.2.1 实验材料  21-22
    2.2.2 实验方法  22
  2.3 结果与分析  22-23
    2.3.1 分生区细胞微管结构  22-23
    2.3.2 伸长区细胞微管结构  23
    2.3.3 成熟区细胞微管结构  23
    2.3.4 根尖表皮细胞微管结构  23
  2.4 结论与讨论  23-25
    2.4.1 分生区细胞微管结构  23
    2.4.2 伸长区细胞微管结构  23-24
    2.4.3 成熟区细胞微管结构  24-25
    2.4.4 根尖表皮细胞微管结构  25
  2.5 本章小节  25-26
3 共生体系中植物及真菌微管结构的观察  26-37
  3.1 实验仪器  26
  3.2 实验材料  26
    3.2.1 丛枝菌根真菌  26
    3.2.2 喜树幼苗培养及接种处理  26
    3.2.3 样品采集  26
  3.3 实验试剂  26-27
    3.3.1 植物微管结构观察主要试剂及配制  26-27
    3.3.2 真菌微管结构观察主要试剂及配制  27
  3.4 实验方法  27-28
    3.4.1 菌根侵染率统计  27
    3.4.2 菌根形成过程中植物微管结构观察实验方法  27
    3.4.3 菌根形成过程中真菌微管结构观察实验方法  27-28
  3.5 结果与分析  28-34
    3.5.1 喜树幼苗的菌根形成情况  28
    3.5.2 伴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菌根形成过程中植物微管结构的变化规律  28-32
    3.5.3 伴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菌根形成过程中真菌微管结构的研究  32-34
  3.6 结论与讨论  34-36
    3.6.1 伴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菌根形成过程中植物微管结构的变化规律  34-35
    3.6.2 伴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及菌根形成过程中真菌微管结构的研究  35-36
  3.7 本章小节  36-37
4 外源喜树碱对丛枝菌根形成及微管结构的影响  37-42
  4.1 实验材料  37
    4.1.1 丛枝菌根真菌  37
    4.1.2 喜树幼苗培养及接种处理  37
  4.2 样品处理与采集  37
  4.3 喜树碱含量测定  37
  4.4 外源喜树碱对丛枝菌根形成的影响  37-38
  4.5 外源喜树碱对喜树幼苗根部内源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38-39
  4.6 外源喜树碱对丛枝菌根共生体系微管结构的影响  39-40
  4.7 结论与讨论  40-41
  4.8 本章小节  41-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50
附录  50-5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1-52
致谢  52-53

相似论文

  1. 冬凌草甲素调控周期相关蛋白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R285
  2. 微管和蛋白磷酸酶AtPP2CA在调节拟南芥气孔运动中的作用,Q945
  3. 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西瓜枯萎病的影响,S436.5
  4. 接种AM菌剂对意大利黑麦草根际影响及对后作水稻生长效应研究,S543.6
  5.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缓解及其生理效应研究,S642.2
  6. 拟南芥MAP65-6和TUA-6基因转化烟草的初步研究,Q943.2
  7.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恩度靶向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R734.2
  8. 喹啉环取代喜树碱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R914
  9. 臭马比木中抗癌药效成分分布、制备及药理活性研究,R285
  10. 9-硝基喜树碱脂质体对胆管癌TFK-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R735.8
  11. 太空育种对喜树内生真菌合成代谢及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S567.19
  12. 肝靶向半乳糖化棕榈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R943
  13. 神经突触核蛋白-γ(SNCG)对肝癌细胞抗微管药物作用效果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初探,R735.7
  14. TAU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R737.9
  15. 自噬标志蛋白LC3与大鼠寿命的相关研究,R743
  16. 正常和退变髓核细胞粘弹性的测量,R681.53
  17. 细胞骨架破坏对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基质代谢分泌的影响,R684.3
  18. 喜树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R284
  19. 牡丹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S567.15
  20. 微管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实验研究,TK124
  21.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与分子检测,S436.6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