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分析

作 者: 于欣
导 师: 王利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辽宁省 经济发展 空间关联 空间自相关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尽管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ESDA的方法来对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关联分析,却很少有学者从理论上借助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提出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模式的分类。本文基于空间关联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空间关联模式的五种分类,并且使用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Geoda095i,结合Arcgis10.0,以辽宁省为例进行空间关联的实证分析,对辽宁省2001-2010年间48个空间单元的GDP增长,人均GDP,第一、二、三产的增长进行空间关联分析,并针对其分析结果为辽宁省增长极的选择提供合理化依据,为空间发展区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为制定辽宁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策略提供度量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增长极理论,并提出空间经济关联的五种模式,接下来采用ESDA方法对辽宁省进行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各空间单元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情况,进而对辽宁省48个空间单元进行空间关联模式分类,针对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第二,辽宁省从整体上呈现出的集聚特征是:以“法(库)清(原)铁(岭)地区”为集聚中心的高值集聚,以“二辽(辽中县和辽阳市)台(安)黑(山)地区”为集聚中心的低值集聚,和以兴城市为集聚中心的低值集聚。第三,辽宁省空间经济关联的群体增长模式位于辽宁省东北方向的铁岭城市组群及最南端的大连都市区;个体增长模式分布在处于沈阳经济区范围内的鞍辽海都市区和除去大连金州以外始于营口终于庄河的沿海经济区;整体衰落模式位于沿海经济带的最西端的葫兴绥建都市区。由此可以推断,为实现辽宁省一体化发展,可以在沈阳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区的重叠区域选择营口作为新的增长极,在辽西地区选择朝阳作为一个新的增长极来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的创新,提出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五种模式:“群体增长”模式、“个体增长”模式、“个体衰落”模式、“群体衰落”模式、“随机分布”模式;第二是实证的创新,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辽宁省48个空间单元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分析,并将48个空间评价单元进行空间关联模式的归类。不足之处体现在:对空间关联机理的研究、空间预测以及对策建议的提出。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4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12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
  1.3 本文创新与不足  12-14
2 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14-26
  2.1 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  14-15
  2.2 空间权值矩阵  15-19
    2.2.1 基于邻接概念的空间权值矩阵  16-18
    2.2.2 基于K-Nearest概念的空间权重矩阵  18
    2.2.3 基于距离的空间权值矩阵  18-19
  2.3 空间自相关  19-26
    2.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19-21
    2.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21-26
3 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与空间关联的一般模式研究  26-34
  3.1 增长极理论  26-27
  3.2 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模式  27-29
  3.3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模式识别方法  29-34
    3.3.1 “群体增长”模式  31
    3.3.2 “个体增长”模式  31-32
    3.3.3 “个体衰落”模式  32-33
    3.3.4 “群体衰落”模式  33
    3.3.5 “随机分布”模式  33-34
4 基于ESDA方法的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分析  34-58
  4.1 辽宁省经济发展概况  34-37
  4.2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分析  37-49
    4.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模式  37-39
    4.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9-45
    4.2.3 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5-49
  4.3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模式识别  49-55
  4.4 实证分析结果  55-56
  4.5 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56-58
5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1
附录A 2001-2010年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集聚分布趋势图  61-63
附录B 2001-2010年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基础数据  63-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2. 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F151.2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F323.6
  4. 环境税的价值分析及制度构建,F812.42
  5. 我国绿色信贷理念与实践的研究,F832.4
  6. 俱乐部收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F224
  7.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F127
  8.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研究,F127
  9. 贵州省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F426.21
  10. 基于ArcGIS的辽宁省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P208
  11. 海洋生态资本评估及可持续利用研究,X171
  12. 当代休闲会所室内设计中情感体验设计研究,J525.1
  13. 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G649.2
  14. 辽宁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F206;F224
  15. 1957~2009年辽宁省气候变化趋势分析,P467
  16. 农业污染与农户经营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F327;F224
  1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辽宁省节能减排对策探讨,X321
  18. 三峡库区核心区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F127
  19. 美国西海岸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K712
  20. “在NPL”句法位置的制约因素研究,H146
  21. 玉溪市“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F81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