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背包客亚文化群体认同研究

作 者: 李佩宁
导 师: 徐丙奎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背包客 亚文化 群体认同 现代性
分类号: C9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十年来,背包旅行现象在国内悄然兴起且蓬勃发展,但国内学术界对此的敏感度远远落后于这种现象发展的速度。国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便己开始密切关注背包客群体,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背包旅行现象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丰富的实证材料基础上,使用参与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以群体认同的理论视角为分析指导框架对国内的背包客群体进行研究,分析背包客群体认同的过程,总结背包客亚文化的文化特质和内涵,并对社会现代性进行思考。文章的框架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以及研究的意义,对比梳理国内外关于背包客的研究成果,并对群体认同的理论视角,以及背包客和亚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第二章是文章的铺垫部分,根据文献以及笔者的实证材料,归纳总结国内背包客群体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以及现有特征。第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群体认同理论视角为指导框架,论述了背包客群体从社会范畴化到社会比较,再从认同建构到认同解构/重构的认同过程,亦即背包客群体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在背包旅行体验和社会比较下建立群体归属感,再到强化和重构群体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一动态性的群体认同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现代性的影响无处不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讨论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背包客群体亚文化的特质和内涵。背包客亚文化鼓励制度约束下的探索,在本真体验和审美体验中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主张追求一种舍弃了金钱、权力的更为朴素的生活理想,与当今社会主流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背包客亚文化群体在中国迅速扩大,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其作为社会现代性的一种后果也揭示了以理性化为主导原则的现代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26
  1.1 选题缘由  10-11
    1.1.1 循序渐进的个人背包旅行体验  10
    1.1.2 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主义者的关切情怀  10-11
  1.2 研究意义  11-12
    1.2.1 理论意义  11-12
    1.2.2 现实意义  12
  1.3 研究现状  12-20
    1.3.1 国外背包客的相关研究  12-16
    1.3.2 国内背包客的相关研究  16-18
    1.3.3 国内外关于亚文化的研究  18-19
    1.3.4 总结  19-20
  1.4 研究视角和概念界定  20-23
    1.4.1 群体认同的理论视角  20-21
    1.4.2 相关概念界定  21-23
  1.5 研究方法  23-24
    1.5.1 参与观察法  23
    1.5.2 文献法  23-24
    1.5.3 访谈法  24
    1.5.4 文本分析法  24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24-26
    1.6.1 研究的创新点  24-25
    1.6.2 研究的不足  25-26
第2章 国内背包客亚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26-37
  2.1 国内背包客群体的特征  26-30
    2.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26-28
    2.1.2 心理行为特征  28-30
  2.2 国内背包客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0-33
    2.2.1 对西方嬉皮士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30-31
    2.2.2 中国“背包客”的历史渊源和行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1-33
  2.3 国内背包客亚文化的特征  33-37
    2.3.1 游离在真实和虚拟之间  33-34
    2.3.2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体制的抵制  34-35
    2.3.3 互助和信任的交往逻辑  35-36
    2.3.4 寻求本真和自我的核心价值  36-37
第3章 在吸引下行动:“驴”的初尝试  37-45
  3.1 背包行为的动机  37-41
    3.1.1 逃避、放松  38-39
    3.1.2 求知、探索  39
    3.1.3 人生意义  39-41
  3.2 对背包客行为的模仿  41-43
    3.2.1 着装的传承  41-42
    3.2.2 行走路线的选择  42
    3.2.3 对消费的节制  42-43
  3.3 对背包客文化符号的接受  43-45
    3.3.1 使用独特称谓  43-44
    3.3.2 共同的精神消费  44-45
第4章 在体验中自我分类:群体归属感的建立  45-54
  4.1 媒体的推波助澜  45-47
    4.1.1 媒体塑造的背包客洒脱形象  45-46
    4.1.2 互联网:跨越时空的聚合平台  46-47
  4.2 驴友组织的认同  47-48
    4.2.1 背包活动的勃兴  47-48
    4.2.2 以“驴”为名的聚会  48
  4.3 “驴”文化的内化  48-51
    4.3.1 在路上发现自我  49-50
    4.3.2 排斥性认同:身份标榜与划分跟其它群体界限  50-51
    4.3.3 回归城市之后背包精神的存在  51
  4.4 他者的反馈  51-54
    4.4.1 行走途中当地人的肯定和赞赏  52
    4.4.2 公众对群体的积极评价  52-54
第5章 在质疑中反思:群体认同的强化  54-64
  5.1 背包客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碰撞  54-57
    5.1.1 “自我”挑战了理性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54-56
    5.1.2 追求本真的理念冲击了经济理性  56-57
  5.2 公众对“驴”的质疑  57-61
    5.2.1 垮掉的一代  57-59
    5.2.2 自私的个人主义取向  59-60
    5.2.3 表演的背包行为  60
    5.2.4 被商业绑架的背包文化  60-61
  5.3 认同危机下的“驴”群  61-64
    5.3.1 文化核心价值的坚持  61-62
    5.3.2 行为规范的重构  62-64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4-69
  6.1 背包客亚文化:一种追求本真、自由的亚文化  64-66
    6.1.1 鼓励个性和自由  64-65
    6.1.2 注重多样本真性体验  65
    6.1.3 追求金钱之外的质朴的生活理想  65-66
  6.2 背包客亚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一种后果  66-69
    6.2.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66-67
    6.2.2 寻根之旅:重新发现社会  67-69
参考文献  69-73
致谢  73-74
附录1  74-75
附录2  75-76
卷内备考表  76

相似论文

  1. 洛丽塔服装风格原型分析及应用,TS941.2
  2. 当代男装中性化设计研究,TS941.2
  3. 吉登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研究,D03
  4. 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研究,C912.6
  5. 青少年亚文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31
  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妖女形象研究,I207.42
  7. 耽美文化及同人女群体研究,G112
  8.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新时期悲剧理论,I01
  9. 《奇异的插曲》中尼娜悲剧的重新认识,I712.073
  10. 城市亚文化空间探索与规划,TU984.113
  11.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12.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13. 现代性视阈中人的发展代价,B038
  14. 全球化背景下中俄青年亚文化对比,G04
  15. 论李欧梵的都市文化研究,I206.6
  16. 论哈恰图良《十首儿童钢琴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J624.1
  17. 针尖上的蜂蜜,I207.25
  18. 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I207.25
  19. 儿童的确立,I207.8
  20.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09
  21. 论现代性的合理性,D09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团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