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益诉求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治理-以广东“乌坎事件”与江苏“通安事件”为例

作 者: 吴涛
导 师: 金太军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公共管理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利益诉求 发生机理 公共治理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加速了国家经济的腾飞,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部分社会问题及矛盾,致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逐年上升。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妨碍和破坏社会稳定的消极社会因素,一旦发生,不仅会对人民正常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冲击和干扰,而且有的还会形成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社会动荡,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群体性事件是观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窗口。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多为利益诉求类型。本文基于广东“乌坎事件”、江苏“通安事件”两个案例,将两例群体性事件每个时期出现的情况进行整理,对地方各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处理事件的动态情况作为样本,深入进行分析研究从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出发,运用“过程—事件”的社会分析方法,从“乌坎事件”、“通安事件”中群众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进而分析城镇化进程、社会控制模式转型对利益诉求型农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影响,探寻此类事件的发生机理,逐步建立起预防和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为科学解决利益诉求型群体性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5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8-9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9-12
  三、核心概念的解释  12-13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资料  13-14
  五、主要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5
第一章 两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描述  15-25
  第一节 “珠三角”地区广东“乌坎事件”  15-20
    一、“乌坎事件”发生地基本概况  15
    二、“乌坎事件”发生的原因  15-17
    三、“乌坎事件”的总体过程  17-20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江苏“通安事件”  20-25
    一、“通安事件”发生地基本概况  21
    二、“通安事件”发生的原因  21-22
    三、“通安事件”的总体过程  22-25
第二章 两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分析  25-33
  第一节 地区性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代表意义  25-26
  第二节 政府治理层面  26-28
    一、基层政权与村民委员会  26
    二、政府治理中的“纠错困境”  26-27
    三、敌对思维模式的转变  27-28
  第三节 民众行动层面  28-31
    一、权利意识的觉醒  28-29
    二、利益诉求型上访者的思维逻辑  29-30
    三、运动模式的选择  30-31
  第四节 第三方介入层面  31-33
    一、媒体的介入  31-32
    二、学术、民间机构的介入  32-33
第三章 利益诉求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33-41
  第一节 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  33-34
  第二节 政策制订过程利益相关者的缺席  34-35
    一、利益相关者的缺席  34
    二、决策方式存在偏差  34-35
    三、权利失衡及对社会冲突积极功能的忽视  35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缺失与基层组织社会控制的弱化  35-37
    一、公共治理的缺失  36
    二、基层组织社会控制的弱化  36-37
  第四节 权利意识的增强与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  37-41
    一、权利意识的增强  38
    二、制度内的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  38-39
    三、制度外利益诉求表达的局限性  39-41
第四章 利益诉求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41-50
  第一节 正确认识矛盾主体,勿过度政治化解读  41-42
  第二节 提高农民在政策制订、诉求反馈中的参与比例  42-44
    一、逐渐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比例  42-43
    二、广泛建立农民利益表达反馈机制  43
    三、加快农民自身素质建设步伐  43-44
  第三节 加大公共治理力度,推动农村法治化进程  44-47
    一、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44-45
    二、切实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45-46
    三、推动农村法治化进程  46-47
  第四节 提高政府公信力,疏通利益表达渠道  47-50
    一、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47
    二、疏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47-48
    三、树立积极舆论导向  48-50
第五章 结语  50-53
参考文献  53-5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8-59
致谢  59

相似论文

  1.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2.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3.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4. 《瞭望》与《南风窗》群体性事件报道策略比较研究,G212.2
  5.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6. 群体性事件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630
  7. 大连市G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D631.4
  8.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C912.6
  9.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制,D631.4
  10.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1.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631.4
  12. 甘肃省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研究,F301
  13. 关于涉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D920.0
  14. 无意思联络网络群体性侵权研究,D913
  15.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警察权研究,D922.1
  16. 法治视域中的群体性事件与警察职业素质,D631.4
  17.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D631.4
  18. 基层维稳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D61
  19. 江门市政府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630
  20. 利益诉求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914
  2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G64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