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研究

作 者: 王彬
导 师: 刘艳华
学 校: 长春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 和平外交思想
分类号: D8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话语权与影响力也迅速增长,中国更广泛、更频繁的参与国际事务且多次发挥建设性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将办演何种角色,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中国的持续壮大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冷战,从而成为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担心中国的复兴会破坏现有国际体系,强大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威胁,捏造“中国威胁论”。为此,中国必须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庄严的向世界宣告对内“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外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只有制定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对外政策,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实践,才能以事实说话,从根本上打消国际社会的疑虑,击毁“中国威胁论”。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大会上做出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国际最高权威机构做出的庄重承诺——中国坚持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核心,坚持走和平外交道路。这是洞析世界主要矛盾及发展趋势,总结中国自身发展经历及现阶段国情,对这两个大局的宏观把握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共分为四章。引言主要说明论文题目的由来。第一章主要阐述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提出的背景。包括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两大方面。主要是对时代主题的分析和中国快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第三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具有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各包含三点。第四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如何实现的问题。包括构建的原则、内容和具体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8
引言  8-9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前提  9-17
  一 相关概念界定  9-11
    (一) 外交  9-10
    (二) 外交思想  10
    (三) 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  10-11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17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国际关系的论述  11-12
    (二) 列宁“和平共处论  12
    (三) 中华民族传统的“合和”文化  12-13
    (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平外交思想  13-1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  17-22
  一 国际背景  17-19
    (一)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主题  17-18
    (二)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18
    (三) 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均衡  18-19
  二 国内背景  19-22
    (一)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9-20
    (二)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0-21
    (三) 中国“和谐社会”理念的对外延伸  21-2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的重大意义  22-27
  一 理论意义  22-24
    (一)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22
    (二) 揭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规律  22-23
    (三) 为各国外交战略提供了积极导向  23-24
  二 现实意义  24-27
    (一) 有利于营造中国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二) 有利于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24-25
    (三) 有利于构建国际新秩序  25-27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实践的途径  27-39
  一 实践中应坚持的原则  27-29
    (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7
    (二) 坚持对外开放战略  27-28
    (三) 拓展国际共同利益  28
    (四) 不损害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8-29
  二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的内容  29-31
    (一) 政治上和谐相处  29-30
    (二) 经济上共同繁荣  30
    (三) 文化上包容并蓄  30
    (四) 安全上互信合作  30-31
    (五) 环境上共同呵护  31
  三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和平外交思想实现的具体策略  31-39
    (一) 以大国关系为主线  31-36
    (二) 立足发展中国家  36-37
    (三) 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  37-39
结论  39-40
致谢  40-41
参考文献  41-42

相似论文

  1.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2.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3.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4. 新时期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267
  5. 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不作为问题研究,D412.6
  6.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7.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8.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G641
  9. 当前中国社会向心力提升路径研究,D61
  10.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待遇政策研究,D663.5
  1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科技活动及其价值探析,D231
  12. 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根据地创建和发展,K266
  13.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方法研究,D261.1
  14.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G641
  15.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6. 高职院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研究,G711
  17. 寻找·漂泊·回归,I207.25
  18. 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D663.5
  19.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研究,D26
  20.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新时期悲剧理论,I01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密切党群关系问题研究,D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