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斯宾诺莎的“神迹”理论

作 者: 范梦梅
导 师: 崔永杰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神迹 理性 圣经 自然法则
分类号: B9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关于神迹的问题,是历史上众多神学家、哲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为神迹辩护的,诸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帕斯卡、巴特勒等,他们都诉诸神迹来为上帝的存在作证明。同时,也有一些哲学家对传统的神迹观提出了理性质疑,诸如霍布斯、斯宾诺莎、休谟、莱布尼茨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斯宾诺莎的神迹理论,依次考察了斯宾诺莎神迹理论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其中包括17世纪荷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关于其理论渊源主要考察了中世纪犹太神学家迈蒙尼德的宗教思想,以及近代拉佩雷尔的宗教思想。然后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斯宾诺莎神迹理论的基本思路,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斯宾诺莎的神迹理论作出的论证,从根本上来说,斯宾诺莎从实证主义理性出发,认为自然有确定不移的秩序,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斯宾诺莎不承认有超自然的现象的存在,我们称之为神迹的事件,仅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现象,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个事件,就能用自然原因来解释它,这也就成为自然事件而非超自然事件。神迹不能使我们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神迹寄生于人们的无知。上帝也不会作出打破永恒的自然规律的事情,上帝的命令、意志就是自然本身。对于圣经上记载的神迹,我们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一字一句的进行解读,而应该从圣经的文学和历史学批判的角度来理解。接下来在第三部分阐述了其理论对近现代哲学家的影响,以及近现代学者对其作出的评价和研究,主要包括休谟、施莱尔马赫以及施特劳斯和格雷姆亨特等。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论述在当今现代研究这位17世纪哲学家神迹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斯宾诺莎神迹理论存在的不彻底性。神迹作为启示宗教的基础,对于宗教的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对于神迹的否定,在历史上的神学家哲学家比比皆是,斯宾诺莎并不是史上第一人,但是,斯宾诺莎的神迹理论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来自各界的批评、指责以及称赞,可谓是经久不息。斯宾诺莎的神迹理论,在其整个宗教批判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针对如何看待神迹这种宗教现象,作者认为斯宾诺莎从理性的角度审视神迹的问题,将其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其分析的深刻性是显而易见的。以知识启蒙民众,把民众从迷信的泥潭中解放出来,这种以理性启蒙民众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不可估量的理论价值,由此撰写本文,希望能为当今社会宗教的传播以及宗教领域存在的一些迷信现象,提供一个理性的思考。从而当我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现象时,能够善于用哲学的眼光就分析看待,查找事物最终的原因。

全文目录


目录  4-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导言  10-12
一、 斯宾诺莎“神迹”理论提出的缘由  12-23
  (一) 历史背景  12-14
    1、 自由繁荣的阿姆斯特丹  12-13
    2、 教派林立和宗教纷争  13
    3、 斯宾诺莎与封建教会的斗争  13-14
  (二) 思想渊源  14-23
    1、 犹太宗教哲学家的影响  15-20
    2、 近代哲学家思想对斯宾诺莎神迹观的影响  20-23
二、 斯宾诺莎神迹理论的基本思路  23-34
  (一) “自然是不能违背的,而是有确定不移的秩序的。”  25-27
    1、 上帝的理智与意志是一回事  25-26
    2、 神迹只能看做是和人的意见相关  26-27
  (二) 上帝的本性与存在不能由神迹而知  27-31
    1、 神迹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27-29
    2、 原因与结果成比例的论据  29-30
    3、 在圣经中不能自神迹认识上帝的根据  30-31
  (三) 《圣经》中上帝的命令、意志与天意就是自然秩序本身  31-32
    1、 《圣经》中的神迹有些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发生  31-32
    2、 《圣经》中的神迹有些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32
  (四) 解释《圣经》里神迹的方法  32-34
三、 斯宾诺莎神迹批判理论的影响  34-42
  (一) 休谟的证据主义继承  34-37
  (二) 施莱尔马赫对斯宾诺莎的继承  37-39
  (三) 现当代学者对斯宾诺莎神迹理论的讨论  39-42
    1、 列奥·施特劳斯  39-40
    2、 格雷姆·亨特——弱者的神迹与强者的神迹  40-42
四、 斯宾诺莎神迹批判理论的评价  42-47
  (一) 斯宾诺莎神迹理论的局限性  42-44
  (二) 当代意义  44-47
    1、 斯宾诺莎宗教理论的理论意义  44-46
    2、 宗教领域的实践意义  46-47
结语  47-48
注释  48-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5.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6.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之完善新论,D922.1
  7.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的研究,D092
  8. 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不同汉译本的翻译,I046
  9. 《自动钢琴》—走向理性的毁灭,I712.074
  10. 交城方言代词研究,H17
  11. 两种自由概念,D081
  12.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13. 美国对华反补贴博弈分析,F752.02
  14. 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A811
  15. 浅谈商业广告的理性化创意,F713.8
  16. 赫伯特·拜耶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研究,J53
  17. 构建中国政府“掌舵与服务”的多元行政模式路径探析,D630
  18. 英国判例法传统形成的影响因素,D956.1
  19. 对构建量刑建议制度的理性思考,D925.2
  20.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理性化理论解读,D909.1
  21. 重获心灵的自由,I712.07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宗教理论与概况 > 自然神学、宗教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