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祭孔乐舞数字化保护及其文化生存空间研究

作 者: 郭琛
导 师: 吕德生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祭孔乐舞 文化生存空间 数字保护 祛魅 返魅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正在消失。本文是在对祭孔乐舞文化生存空间的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作者致力于对祭孔乐舞复原保护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用户体验实验,是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祭孔乐舞文化生存空间的四个层次。从祭孔乐舞的庙宇建筑、服饰道具、祭孔仪制和礼乐制度分析了其物质文化结构及背后的制度含义。从动容之礼、乐德之思、中和之美以及阴阳五行、忠孝仁义、和而不同分析了其所体现出的行为内涵以及长期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态,挖掘出祭孔乐舞文化生存空间的生态意义。保护祭孔乐舞的文化生存空间,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息。在文化生存空间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祭孔乐舞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实践。实地对文庙进行调查记录,获取大量照片、视频和文献资料。重新编排舞蹈,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得到乐舞的动作数据,再结合实时角色动画技术实现了祭孔乐舞的动画仿真,最终完成了祭孔乐舞的体感交互体验系统。通过手势和姿态的识别与控制,凭借kinect深度摄像头与电脑的整合,在丰富、有趣、直觉化的自然交互体验中加深对古典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用户实验,对比乐舞动画和体感游戏两种不同的体验方案,对祭孔乐舞的文化体验效果进行了评测和论证。最后,结合祭孔乐舞的文化生存空间分析和数字保护技术分析,本文进一步从祛魅返魅的理论出发,讨论了数字技术对文化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途径,具体分析了虚拟空间和传统空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从而提出了要构建一个活性传承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和谐的生态系统,才能达到文化保护的真正目的,才能从根本上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文化生存空间和数字技术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祭孔乐舞的保护,为其保护手段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9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9-10
    1.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10
    1.1.2 本文的课题来源  10
  1.2 当前研究现状分析  10-16
    1.2.1 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  10-14
    1.2.2 国内外关于文化生存空间的研究  14-15
    1.2.3 国内关于祭孔乐舞的研究  15-16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9
第2章 祭孔乐舞文化生存空间的特征分析  19-35
  2.1 乐舞的物态文化层  19-24
    2.1.1 庙宇建筑  19-22
    2.1.2 服饰道具  22-24
  2.2 乐舞的制度文化层  24-27
    2.2.1 祭孔仪制  25-26
    2.2.2 礼乐制度  26-27
  2.3 乐舞的行为文化层  27-31
    2.3.1 动容之礼  27-29
    2.3.2 乐德之思  29-30
    2.3.3 中和之美  30-31
  2.4 乐舞的心态文化层  31-34
    2.4.1 阴阳五行  31-32
    2.4.2 忠孝仁义  32-33
    2.4.3 和而不同  33-34
  2.5 本章小结  34-35
第3章 祭孔乐舞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实现  35-60
  3.1 系统设计原则与总体框架  35-38
    3.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35-36
    3.1.2 系统的框架设计  36-38
  3.2 祭孔乐舞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38-46
    3.2.1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数据采集  38-40
    3.2.2 基于实时角色动画技术的乐舞复原  40-42
    3.2.3 基于姿态识别技术的乐舞体感游戏  42-46
  3.3 祭孔乐舞交互系统的用户体验研究  46-58
    3.3.1 实验设计阐述  47
    3.3.2 实验内容分析  47-54
    3.3.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54-58
  3.4 本章小结  58-60
第4章 数字技术下乐舞文化空间的嬗变  60-70
  4.1 数字技术对乐舞文化空间的祛魅  60-64
    4.1.1 祭孔乐舞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  60-61
    4.1.2 虚拟空间对祭孔乐舞地方的冲击  61-63
    4.1.3 虚拟空间对乐舞文化心态的解构  63-64
  4.2 数字技术对乐舞文化空间的返魅  64-67
    4.2.1 祭孔乐舞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  64
    4.2.2 虚拟空间与乐舞文化空间的融合  64-66
    4.2.3 虚拟空间与乐舞文化空间的转化  66-67
  4.3 数字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反思  67-69
    4.3.1 发挥数字技术的有限场域  67-68
    4.3.2 坚持数字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68
    4.3.3 在祛魅和返魅的张力中活态传承  68-69
  4.4 本章小结  69-70
结论  70-72
参考文献  72-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76-77
附录 用户实验调查问卷  77-81
致谢  81

相似论文

  1. 基于DSP的配电变压器综合保护系统研究,TM421
  2. 宗教“祛魅”的信仰基础,K254
  3. 附魅·祛魅·复魅——《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思考,I561.074
  4. 影像文化语境下“影视同期书”研究,J905
  5.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研究,D926
  6. 性权利语境下婚姻及其法律规范研究,D923.9
  7. 数字保护和采样值传输模型的研究,TM76
  8. 神魅、人魅与祛魅——法律的理性基础及其变迁,D90
  9. 自然返魅之追思,N031
  10. 电铁负荷对微机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TM774
  11. 时尚杂志研究,G237.5
  12. 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G420
  13. 论20世纪艺术的“返魅”倾向,J110.95
  14. 从“祛魅”到“返魅”—对审美自律性之考察,I01
  15. 《马丁·伊登》—一位自然主义者的现代版美国梦,I712.074
  16.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全网络化数字保护装置的研究,TM774
  17. 数字保护平台设计及110KV线路保护算法的研究,TM773
  18. 附魅、祛魅与转魅:西方神秘主义诗学的跨现代转向,I106
  19. 数字保护装置通信技术研究,TM774
  20. 新型数字保护装置主板的应用研究,TP303
  21. 一个宽阔而神秘的世界,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