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

作 者: 王煜
导 师: 蒋洪新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晚明世情小说 僧尼 形象
分类号: I207.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教徒信众的努力,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在传播过程中,佛教出现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趋向;及至明代,佛教的世俗化程度大大加深。佛教世俗化,对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以期读者对该选题得到一个较为全面、较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与认识。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从佛教活动重心的转变、佛教神圣性的消泯和僧界内诸多乱象分析明代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和成因。明政府基于限制并利用的目的制定的宗教政策,带有厚重的功利色彩,僧人被卷入世俗生活中,其活动重心发生了由“出世”向“入世”的变化。明代的宗教政策对僧人从功能角度进行了划分,导致僧人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化倾向,宗教服务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原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逐渐消泯。及至晚明,明王朝的腐败带来宗教政策的松弛,各种抱有其他目的的人出家为僧,带来僧尼队伍的混乱,进一步加重了佛教世俗化的程度。第二章从晚明世情小说中善僧尼的角度,探讨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的影响。本章将善僧尼分为高僧和凡俗僧尼,分别加以分析讨论。在佛教世俗化的影响下,世情小说中的高僧几乎都涉入世俗,并且高僧破戒的故事被充分发挥和演绎;凡俗僧尼是僧人职业化的产物,佛教为其提供了衣食来源,甚至使其发家致富,但佛教原本的教义几乎被完全消解。本章还探讨了“高尼”形象缺失背后的原因,分析了佛教世俗化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作用。第三章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恶俗僧尼形象的影响。佛教活动重心的改变,缩小了僧俗之间的距离,揭去了其原本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佛教世俗化带来的晚明僧界的诸多乱象,为恶俗僧尼形象提供了原型,大量贪财好色的僧人形象出现在世情小说中。他们无视戒规、法律,为财色不惜杀人害命,表现出被欲望控制的人性之恶。晚明社会风气的开放、道德观念的崩塌,也为恶俗僧尼形象的涌现提供了必要条件。第四章探讨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僧尼形象的审美功能和道德功能的影响。在佛教世俗化的作用下,僧尼形象表现出明显的“趋丑”倾向,同时也迎合了当时文化氛围中读者的审美观念。“趋丑”的僧尼形象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一定的腐化作用。但是僧尼形象承载的佛教教义,对社会道德又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通过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僧尼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看到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的影响,也可以据此对晚明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考察。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15
  0.1 选题意义  11-12
  0.2 研究现状  12-14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5
1 明代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成因  15-29
  1.1 明代佛教活动重心的转变  15-23
    1.1.1 僧人参政  15-19
    1.1.2 佛教功能的转变  19-22
    1.1.3 “三教合一”及佛教文化大众化  22-23
  1.2 明代佛教神圣性的消泯  23-26
  1.3 晚明僧界的诸多乱象  26-29
2 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善僧”形象的影响  29-42
  2.1 晚明世情小说中的高僧  29-34
  2.2 晚明世情小说中的凡俗僧尼  34-38
  2.3 “凡尼”的壮大与“高尼”的缺失  38-42
3 佛教世俗化对晚明世情小说中“恶僧尼”形象的影响  42-54
  3.1 好色的恶俗僧尼  42-45
  3.2 贪财的恶俗僧尼  45-48
  3.3 恶俗僧尼形象的妖魔化  48-54
4 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功能的影响  54-65
  4.1 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审美功能的影响  54-59
    4.1.1 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审美特征的影响  54-57
    4.1.2 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审美价值的影响  57-59
  4.2 佛教世俗化对僧尼形象道德功能的影响  59-65
    4.2.1 僧尼形象的道德腐化作用  59-62
    4.2.2 僧尼形象的道德教化作用  62-65
结语  65-67
参考文献  67-71
附录  71-72
致谢  72-73

相似论文

  1.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研究,G206
  2. Quela的虚拟代言人形象设计,F713.8
  3. 贾斯汀·希尔和裘小龙笔下的中国形象,I106.4
  4.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形象研究,F592.7
  5. 运用地理直观手段培养高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研究,G633.55
  6. 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媒介建构,G206
  7. 20世纪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小说的都市性比较研究-以穆时英和朴泰远为中心,I0-03
  8. 丁玲与朴花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I106.4
  9. 动漫形象设计中的符号语义研究,J218.7
  10. 运动鞋品牌形象对杭州大学生购买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F426.86;F224
  11. 从歌剧《苍原》看幺红的歌剧艺术特点,J822
  12. 泰安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与营销对策研究,F592.7
  13. 李清照与许兰雪轩诗歌对比研究,I106.2
  14. 论民歌中的情感抒发与形象塑造,J607
  15. 手机品牌形象对顾客忠诚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F426.6;F224
  16. 于连·索雷尔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变迁,I046
  17.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形象思维方法的研究,J50-4
  18. 百货商场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F721;F224
  19. 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研究,F224
  20. 受难的灵魂追寻精神的家园—索尔·贝娄小说人物形象分析,I712.074
  21. 敦煌壁画人物的三维表现及应用研究,J218.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