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去主体性的现代作者观-以巴特和福柯为例

作 者: 艾则孜·开力
导 师: 徐亮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巴特 福柯 作者理论 文本 结构主义 话语理论 去主体性
分类号: I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者这一概念始终都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柏拉图以来作者一直被视为传递真理的通道,被赋予“主体”的地位。直到上个世纪初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才引发了人们对作者概念的颠覆与消解。巴特福柯是提出“去主体性”的现代作者观诸流派中最重要的两位文论家。二者颠覆性的作者观念与传统的作者观迥然有别。巴特的作者理论以“作者之死”的宣判将传统作者理论视域中具有神学意味的作者请下了神坛。福柯认为我们应该将研究朝向作者消失之后留下的空间,并提出“作者只是话语的一种功能”的观点。他指出在话语的范围内“作者功能”仍然发挥着作用,只是“作者功能”的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作者背后的话语机制。在对文本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中,巴特与福柯分别开启了诗学与政治学两条不同的路径,巴特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怎样通过符号操作产生出来的,而福柯则重点谈论这种操作会产生的政治后果。本文将通过对巴特与福柯“去主体性”的现代作者观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并指出二者作者理论中的关键性差异,同时指出他们两种理论所强调的内容在当代理论中的互补(诗学的和政治学的)以及二者对于传统理论的冲击和创新。

全文目录


致谢  4-5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次  7-8
1. 传统的作者观——彰显“主体性”  8-16
  1.1 神灵的“腹语传声筒”  8-10
  1.2 理性的“代言人”  10-13
  1.3 “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13-16
2. 巴特福柯的现代作者观——消解“主体性”  16-35
  2.1 巴特的作者观  17-28
    2.1.1 结构中的作者  17-21
    2.1.2 作者之死  21-24
    2.1.3 从“作品”到“文本”  24-28
  2.2 福柯的作者观  28-35
    2.2.1 作者的名字和专业名称的区别  29-31
    2.2.2 “作者功能”的特征  31-35
3. 巴特与福柯作者观的差异与互补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创新  35-45
  3.1 巴特与福柯作者观之差异  35-37
  3.2 巴特与福柯作者观之互补  37-41
  3.3 巴特与福柯作者观对文学理论的创新  41-45
小结  45-47
参考文献  47-51
作者简历  51

相似论文

  1. 说话人识别中不同语音编码影响的补偿方法,TN912.34
  2. 基于逻辑表示与推理的阅读理解答案抽取,TP391.1
  3. 隐式用户兴趣挖掘的研究与实现,TP311.13
  4.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5. 互联网上旅游评论的情感分析及其有用性研究,TP391.1
  6. 生物医学领域检索系统查询扩展技术研究,TP391.3
  7.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G633.3
  8.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9.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0.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1.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2.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13. 《最蓝的眼睛》的空间叙事研究,I712.074
  14. 分裂·冲突·迷惘,I374.074
  15. 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与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研究,G647.38
  16. 词与物关系的解读,H0
  17. 福柯空间理论及空间美学研究,B83-09
  18. 学校规训话语的批判人种志研究,G521
  19.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20. 基于本体的中文科技论文分类研究,TP391.1
  21.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H0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