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南省两种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作 者: 阎海涛
导 师: 李洪连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燕麦孢囊线虫 菲利普孢囊线虫 田间分布 侵染动态 孵化
分类号: S435.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危害较大的一种植物线虫病害,已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发生,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传播迅速,呈逐年加重趋势。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准确把握可以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关于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由于各种小麦孢囊线虫在不同地区的环境适生性有较大不同,包括田间分布型,孵化入侵时间和发育动态,每年发生世代数等,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针对河南省两种小麦孢囊线虫--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的田间水平和垂直分布,田间侵染动态,孵化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H. filipjevi许昌群体和H. avenae荥阳群体田间垂直分布调查发现,孢囊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而后又减少的趋势,大部分孢囊存在于深度为5-30cm的土层中,在30cm以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孢囊量及孢囊的平均含卵量急剧减少。对H. filipjevi许昌群体和H. avenae荥阳群体田间水平分布调查发现,所调查试验田每个小区均有孢囊分布,但是孢囊数量呈现不均匀分布状况,每100ml土壤中孢囊含量最多时达到38个,最少时不足5个。全田每个样点均有线虫分布。本文在田间条件下,于2011、2012年对H. filipjevi许昌群体和H. avenae荥阳群体小麦孢囊线虫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11月上旬)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d后,由于温度较低,根内各虫态数量维持基本稳定;在120d后,温度逐渐回升,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d左右,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白雌虫数量高峰在小麦出苗后180d后出现,每年发生一代。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 avenae提前一周。8月中旬从田间采集孢囊带回室内置于不同的处理条件下,观察统计孢囊的孵化量和孵化率,结果显示,H. avenae荥阳群体的孢囊直接置于水中分别在5°C、10°C、15°C、20°C、25°C条件下均可孵化。H.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孢囊在5°C、10°C、15°C条件下可以孵化,但是在20°C和25°C条件下则几乎不孵化。两种孢囊线虫均在20d前后开始孵化出二龄幼虫,50-60d达到孵化高峰期,孵化前期H. filipjevi线虫孵化量相对H. avenae较大,两种孢囊线虫在10°C、15°C均有明显的孵化高峰值,孵化期在75d左右,在5°C条件没有明显的孵化高峰值,且孵化期较长,线虫的卵在15-100d内陆续孵化。 H. avenae荥阳群体平均每个孢囊在5°C、10°C、15°C孵化出的二龄幼虫均在200条以上,而H. filipjevi许昌群体平均每个孢囊在5°C、10°C、15°C孵化出的二龄幼虫不足150条。适当的高低温交替处理能显著增大二龄幼虫孵化量,其中15°C转5°C的处理孢囊孵化量最大,孵化率达到83%以上。将孢囊在5°C保湿预处理一定时间后,再置于15°C恒温培养箱中孵化,结果显示一定时间的低温预处理会导致孵化高峰期提前,孵化量明显增大,预处理6周或8周后,二龄幼虫会在短期内集中孵化,孵化期缩短。分别将6月、7月、8月和9中旬从田间取回的孢囊加无菌水后置于15°C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孵化观察,孢囊中卵孵化率均有明显不同,在6月份取样孵化量最少,H. avenae卵的孵化率为4%,H. filipjevi孵化率为22%。7月份两个群体的卵孵化量有所增加,8、9月份田间取样的卵孵化率较高,孵化率均可达到54%以上,即8、9月份是田间孢囊取样最佳时间。将4°C冰箱中干燥保存0周、8周、16周、24周的孢囊加水置于15°C条件下进行孵化观察,结果发现,两个群体的孢囊随着4°C低温干燥保存时间的增长,孵化高峰值会较早出现,低温干燥保存时间对孢囊孵化率几乎没有影响,保存24周的孢囊孵化率仍为50%以上。

全文目录


致谢  4-8
摘要  8-10
1. 文献综述  10-22
  1.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10-11
  1.2 病原  11-12
    1.2.1 寄主  11
    1.2.2 病原线虫的种类  11
    1.2.3 传播特点  11-12
  1.3 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  12-13
    1.3.1 CCN 田间水平分布  12-13
    1.3.2 CCN 田间垂直分布  13
  1.4 生物学特性  13-17
    1.4.1 生活史循环  13-14
    1.4.2 CCN 田间侵染和发育动态  14-15
    1.4.3 孢囊孵化特性  15-17
      1.4.3.1 温度  15-16
      1.4.3.2 根系分泌物  16
      1.4.3.3 其他因素对孢囊孵化的影响  16-17
  1.5 影响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的因素  17-18
    1.5.1 小麦品种  17
    1.5.2 田间气候条件  17
    1.5.3 土壤因素  17-18
    1.5.4 其它因素对发病规律的影响  18
  1.6 防治方法  18-22
    1.6.1 加强预防并建立预报预测体系  18-19
    1.6.2 农业防治  19
    1.6.3 抗耐病品种  19-20
    1.6.4 化学防治  20
    1.6.5 生物防治  20-22
2. 引言  22-23
3 材料与方法  23-28
  3.1 两种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  23-24
    3.1.1 主要仪器设备  23
    3.1.2 试验地的概况  23
    3.1.3 试验方法  23-24
      3.1.3.1 取样时间及方法  23
      3.1.3.2 土样中孢囊数量的调查方法  23
      3.1.3.3 孢囊含卵量的调查方法  23
      3.1.3.4 数据处理  23-24
  3.2 河南省两种禾谷孢囊线虫侵染动态  24-25
    3.2.1 实验材料  24
      3.2.1.1 供试小麦品种  24
      3.2.1.2 孢囊线虫  24
      3.2.1.3 主要试剂  24
      3.2.1.4 主要仪器设备  24
    3.2.2 实验地概况  24
    3.2.3 实验方法  24-25
      3.2.3.1 播种及取样  24
      3.2.3.2 田间水肥管理  24
      3.2.3.3 室内染色调查  24-25
      3.2.3.4 根内幼虫的观察和计数  25
      3.2.3.5 根表白雌虫调查  25
      3.2.3.6 已染色小麦根的短期保存方法  25
  3.3 CCN 孵化特性研究  25-28
    3.3.1 实验材料  25-26
      3.3.1.1 孢囊线虫  25
      3.3.1.2 实验试剂  25-26
      3.3.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6
    3.3.2 实验设计  26
    3.3.3 试验方法  26-28
      3.3.3.1 孢囊的获得  26-27
      3.3.3.2 孢囊及孵化器的消毒方法  27
      3.3.3.3 幼虫孵化量调查方法  27
      3.3.3.4 孢囊中未孵化卵量调查方法  27
      3.3.3.5 孢囊孵化率计算公式  27
      3.3.3.6 数据分析  27-28
4. 结果与分析  28-41
  4.1 孢囊线虫田间分布  28-31
  4.2 孢囊线虫幼虫侵染规律研究  31-33
    4.2.1 河南省小麦孢囊线虫不同发育时期形态特征  31
    4.2.2 小麦孢囊线虫田间侵染动态  31-33
    4.2.3 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白雌虫在小麦根部的消长动态  33
  4.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孵化特性  33-41
    4.3.1 不同温度的直接处理对小麦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  33-36
      4.3.1.1 恒温处理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  33-35
      4.3.1.2 变温处理对孢囊孵化的影响  35-36
    4.3.2 低温保湿预处理时间对孢囊孵化的影响  36-37
    4.3.3 不同的田间取样时间对孢囊孵化的影响  37-38
    4.3.4 低温(4°C)干燥保存时间对孢囊孵化的影响  38-41
5 结论与讨论  41-44
  5.1 孢囊田间分布  41-42
  5.2 孢囊线虫幼虫侵染动态研究  42-43
  5.3 两个群体孢囊孵化特性研究  43-44
参考文献  44-51
ABSTRACT  51-53

相似论文

  1.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2. 孵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TP273.5
  3. 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服务问题研究,F276.44
  4. 我国创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F279.2;F224
  5. 云南烟草青枯病危害调查及病原菌分离与侵染动态研究,S435.72
  6. 文山烟草青枯病田间发病动态和防治初步研究,S435.72
  7.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和防治研究,S436.33
  8. 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科技园运行模式研究,G649.2
  9.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研究,F276.44
  10. 基于创新市场失灵的企业孵化器机理研究,F276.44
  11. 赛鸽人工孵化与哺育技术的研究,S836
  12. 孵化企业融资研究,F276.44
  13. 植酸酶对产蛋种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S831
  14. ~(60)Co-γ辐射对家蚕和柞蚕生物学效应的研究,S882
  15.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F276.44
  16. 灰飞虱与RSV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及RSV对灰飞虱生活力的影响,S435.112.3
  17.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激励机制研究,F276.44
  18. 孵化器对科技创业企业技术能力与绩效的影响研究,F276.44
  19. 支持性社会组织与都市治理,C912.2
  20. 基于在孵企业需求的孵化器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研究,F276.44
  21. 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发展战略研究,F276.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