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作 者: 李红梅
导 师: 夏建国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文明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危机触目惊心,化解危机迫在眉睫。本文试图讨论我国农村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期待对解决该难题做出一点努力。论文分为导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明确研究对象。其次,导论回顾了国内外农村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领域的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起点。本论文的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凸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目标与战略任务的重要意义。论文首先界定“生态文明”与“新农村生态文明”的意涵,分析“生态文明”与过往文明之间的差异,揭示新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其次,该章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整体社会的和谐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生态思想成果,也需要坚实的理论指导。第二章分别考察我国传统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这些思想对我国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客观地评价了这些思想的理论缺陷。同时,该章指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多次阐述过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关系,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不能够脱离其客观基础——自然——制约与束缚的观点,并且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解除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石。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脱离历史的视角。第三章分阶段考察了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状况,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启示。为了准确地判断我国现阶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笔者实地调查了湖北省潜江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状况,指出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暴露的缺陷。湖北省潜江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只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特例,探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对策离不开从普遍意义上分析其现况及其存在的不足。因此,第四章还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得到贯彻与执行。第五章重点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路径。其一,加强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我国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推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其二,推广生态农业制度。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我国实施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农业地域的差异,指明了生态农业的具体方式;其三,实施农村可持续消费制度。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人类的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极限。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民可持续地消费。论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反生态的消费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农民可持续消费的具体路径;其四,健全生态益品分配制度。没有公正地分配生态益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公正的生态益品分配需要环境法律制度的改进。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健全生态益品分配制度的路径;其五,完善农村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民的高度、有效的参与。论文思考了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价值及其路径,探索了促进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配套措施;其六,推行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农业科技下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繁荣农村。我国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论文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之道;最后,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农民。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我国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生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各种保障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是为结语。

全文目录


论文创新点  6-7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6
导论  16-34
  一、问题的提出  16-18
  二、研究的意义  18-20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18-19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19-20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0-31
    (一) 国内研究现状  20-25
    (二) 国外研究现状  25-31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31-34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31
    (二) 研究方法  31-32
    (三) 研究难点  32-34
第一章 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中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4-62
  第一节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34-54
    一、生态文明的界定  34-49
    二、新农村生态文明的界定  49-51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  51-54
  第二节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54-62
    一、我国农村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54-55
    二、生态危机对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制约  55-56
    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56-62
第二章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借鉴与理论基础  62-106
  第一节 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62-72
    一、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62-70
    二、对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70-72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72-88
    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借鉴  73-78
    二、土地伦理论、自然权利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借鉴  78-88
  第三节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88-106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88-97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97-106
第三章 建国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历史考察  106-132
  第一节 1949-1978年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6-112
    一、治理工业公害与综合利用“三废”  106-108
    二、兴修水利与植树造林  108-110
    三、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  110
    四、有限的法律制度应对环境问题  110-112
  第二节 1979—1992年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12-115
    一、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  112-113
    二、环境保护初步法制化  113-114
    三、初步治理农村环境  114
    四、倡导全民义务植树  114-115
  第三节 1993-2002年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15-119
    一、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116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16-118
    三、保护环境的群众路线  118-119
  第四节 2002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19-123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  119-120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0-121
    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  121-123
  第五节 我国生态建设历史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23-132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123-125
    二、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125-130
    三、坚持制度化、法治化  130-132
第四章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132-141
  第一节 一个实例——湖北省潜江市生态文明建设  132-134
    一、潜江市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32
    二、潜江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132-133
    三、潜江市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缺陷  133-134
  第二节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况  134-137
    一、农村生态治理与保护有法可依  134-135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初见成果  135-136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  136-137
  第三节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37-141
    一、农村污染仍然严重  137-138
    二、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欠缺  138-139
    三、农村环境保护设施薄弱  139
    四、农民环境维权机制乏力  139-141
第五章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现实路径  141-194
  第一节 强化农民生态意识  141-153
    一、生态意识的内涵  141-143
    二、生态意识的功能  143-146
    三、生态意识的要素  146-150
    四、强化农民生态意识的路径  150-153
  第二节 推广生态农业制度  153-164
    一、生态农业:循环型、可持续农业的必由之路  153-162
    二、推广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  162-163
    三、推广生态农业制度的路径  163-164
  第三节 实施农村可持续消费制度  164-174
    一、消费的正当性  164-166
    二、过度消费与社会—生态危机  166-170
    三、我国农村过度消费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170-171
    四、农村可持续消费制度的实施路径  171-174
  第四节 健全生态益品分配制度  174-185
    一、社会正义:生态益品分配的原则  174-177
    二、不公正分配生态益品的农村生态后果  177-179
    三、生态益品分配正义对环境法的诉求  179-182
    四、健全生态益品分配制度的路径  182-185
  第五节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185-189
    一、公众参与的意义  185-187
    二、完善农村环保公众参与制度的路径  187-189
  第六节 推行农业科技下乡  189-191
    一、推行农业科技下乡的意义  189-191
    二、推动农业科技下乡的路径  191
  第七节 加强人才培养,塑造高素质农民  191-194
    一、加强农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91-192
    二、塑造高素质农民的路径  192-194
结语  194-196
参考文献  196-20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208-209
后记  209-210

相似论文

  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X2
  3.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5.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6.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7. 由“两个和解”到“两型社会”,D61
  8. 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X2
  9.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10. 黑龙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D267.2
  11.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12.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国家机关建设思想研究,D61
  13.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选择,X2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研究,D922.68
  15. 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因素和对策研究,D820
  16. 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X2
  1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路径选择,G241
  18.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研究,F320
  19. 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中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研究,X2
  20.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研究,X2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X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