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价技术研究

作 者: 段冀渊
导 师: 潘家祯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安全性能 “热电”综合评价 热效应模型
分类号: TM9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更高效、更环保的电源储存设备已深入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然而现实和多种研究都表明,锂离子的活性和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特性也会给电池安全性带来较大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尤其是对一些潜在的微小的结构缺陷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的筛查,其检验方法和标准始终落后于锂离子电池新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尚未适应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要求。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本论文提出深入研究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本质因素,开发出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效评价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风险。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了采用红外热像技术和电性能相结合的“热电”综合体系来评价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本论文将红外热像技术引入锂离子电池过充电安全性能的检测中,从温升和温升曲线出发,结合电性能检测,通过充电过程中的电压曲线和电压极值来快速判断电池的缺陷。本论文建立了3C大倍率过充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并将50℃的温度极值和5.0V的电压极值确定为电池内部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安全性能伤害缺陷的量化指标,如果在大倍率过充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则认为电池的安全性能处于低风险阶段,如果不满足任一量化指标,则认为电池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危险,应引起注意。2.理论方面,基于Newman模型,建立锂离子电池一维充放电过程中非线性、耦合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模型,分析了充放电过程中的各种电池发热机制,模拟了不同充放电速率下的充放电曲线,比较了各种发热机制在不同充放电速率下的大小关系,并将发热机制作为热源,对18650电池和扁平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三维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温度分布和温度的演变过程。同时,根据锂离子电池内部组分在高温下的主要化学反应,建立了锂离子电池在高温滥用过程中的化学热模型,比较和研究了高温环境中不同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温度、化学反应的影响,得到了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仿真模拟结果。综合实验和理论因素,得到了完整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不满足任一评价方案的锂离子电池均可能存在结构缺陷,应减少这类产品的使用,避免引起安全事故。整个评价体系提高了检测效率,扩大了检测范围,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快速检测的实现和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1章 绪论  11-22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现状  11-13
  1.2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现状  13-14
  1.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检测现状  14-19
    1.3.1 现有标准关于电池安全性能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14-18
    1.3.2 安全性能检测的进展  18-19
  1.4 锂离子安全性能检测新思路  19-20
    1.4.1 测温技术——红外测温技术  19-20
    1.4.2 锂离子电池建模与仿真  20
  1.5 技术路线  20-22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其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2-40
  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22
  2.2 锂离子电池的热效应  22-25
  2.3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  25-27
  2.4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影响因素  27-34
    2.4.1 影响安全性能的内部因素  27-31
    2.4.2 影响安全性能的外部因素  31-34
  2.5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因素评价  34-39
    2.5.1 影响因素分解  34-36
    2.5.2 影响因素评价  36-39
  2.6 本章小结  39-40
第3章 锂离子电池“热电”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40-67
  3.1 实验方法和装置  41-42
    3.1.1 实验思路  41
    3.1.2 实验装置  41-42
  3.2 零电压电池的“热电”综合评价  42-53
    3.2.1 零电压电池的热、电检测实验结果  43-45
    3.2.2 实验分析  45-53
  3.3 锂离子电池微小缺陷的“热电”综合评价  53-66
    3.3.1 循环曲线和电化学性质  53-54
    3.3.2 充放电循环20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研究  54-57
    3.3.3 充放电循环28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研究  57-58
    3.3.4 充放电循环200次与280次后的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安全性能比较  58-61
    3.3.5 实验分析  61-66
  3.4 本章小结  66-67
第4章 锂离子电池仿真评价体系  67-97
  4.1 锂离子电池正常充放电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67-79
    4.1.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建模  68-71
    4.1.2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仿真  71-79
  4.2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的建模与仿真  79-88
    4.2.1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建模  79-81
    4.2.2 锂离子电池滥用过程仿真  81-88
  4.3 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充电过程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88-96
    4.3.1 1C充电过程  88-93
    4.3.2 3C充电过程  93-96
  4.4 本章小结  96-97
第5章 评价技术及其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97-102
  5.1 锂离子电池检验监管体系的系统分析  97-98
  5.2 评价技术及检验评价系统的架构  98-100
  5.3 检验评价系统的实现  100
  5.4 评价技术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100-102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02-105
  6.1 结论  102-103
  6.2 创新点  103
  6.3 展望  103-105
参考文献  105-110
致谢  110-111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完成的著作  111

相似论文

  1. 锂离子电池用多元Sn合金基碳复合材料的研究,TM912.9
  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合成与改性,TM912
  3. Co源对SnCo/C负极材料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TM912
  4. 多孔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O614.511
  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TM912
  6.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和固体电解质的研究,TM912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TM912
  8. 地面不均匀沉降对双肢剪力墙(18层)影响的弹性分析,TU398.2
  9. 协同改性的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TM912
  10. 桥梁拉索安全性能鉴定技术研究,U448.27
  11.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M912
  12. SnO_2/Sn/C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TM912
  13. 水热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和磷酸钒锂,TM912
  14. 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TM912
  1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氟磷酸钒锂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2
  16. 基于安全性能的隧道出入口过渡段沥青路面表面功能研究,U416.217
  17. 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O613.71
  18. 钛酸锂的制备及掺杂改性研究,TM912
  19. 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系统的研制,U467.4
  20. 颌面赝复用轻质中空微球填充硅橡胶的应用基础研究,R318.08
  21. LiFePO_4电池关键工艺及性能研究,TM9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蓄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