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双连梁有限元分析

作 者: 孙益欢
导 师: 张海
学 校: 天津城建大学
专 业: 结构工程
关键词: 带板双连梁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极限承载力 内力 间距 三连梁
分类号: TU37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连梁作为高层建筑中改善剪力墙受力性能的重要构件,在剪力墙结构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连梁通过其塑性铰的变形能力,吸收大量地震能量,起到结构阻尼器的作用,有效地减轻地震对主体墙肢的损坏。但传统设计的小跨高比连梁一般具有刚度大、位移延性差的特点,为了防止连梁过早发生没有延性的剪切破坏,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配筋方案的连梁形式,但往往受限于施工条件而难以推广。为改善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性能,有学者提出了双连梁设计方案。通过在单连梁中开一条缝,使结构刚度降低,减小连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但目前的双连梁研究均没有考虑楼板翼缘对连梁性能的影响,且对双连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也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开展了四组不同控制条件的双连梁对比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建立带板双连梁模型和不带板双连梁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楼板翼缘的协同工作增大了结构的抗侧刚度,提高了结构极限承载力,但位移延性有一定的降低。(2)分别建立上、下梁截面形式不同的带板双连梁,寻找最合理的开缝位置。分析结果表明,改变上、下梁截面尺寸会影响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及位移延性,上、下梁尺寸相同的双连梁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3)建立几组上、下梁间距不同的带板双连梁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间距变化不影响连梁内力。(4)建立单连梁、双连梁与三连梁模型,研究发现双连梁、三连梁能有效降低连梁内力,三连梁的受力性能优于双连梁。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一章 绪论  9-17
  1.1 引言  9
  1.2 剪力墙连梁的研究现状  9-13
    1.2.1 普通配筋方案连梁  10
    1.2.2 斜对角交叉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方案  10-11
    1.2.3 菱形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方案  11-12
    1.2.4 组合配筋连梁方案  12-13
    1.2.5 劲性钢筋混凝土连梁方案  13
    1.2.6 刚性连梁方案  13
  1.3 双连梁  13-16
    1.3.1 双连梁的研究现状  14-15
    1.3.2 双连梁的应用意义  15-16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7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基本理论及在 ANSYS 中的实现  17-27
  2.0 引言  17
  2.1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步骤  17-19
  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9-20
    2.2.1 线弹性本构模型  19
    2.2.2 非线(性)弹性类本构模型  19-20
    2.2.3 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  20
    2.2.4 其它力学理论类  20
  2.3 SOLID65 单元  20-27
    2.3.1 本构关系  20-21
    2.3.2 SOLID65 单元的破坏准则  21-22
    2.3.3 ANSYS 中 SOLID65 单元的裂缝模拟  22-24
    2.3.4 SOLID65 单元的参数选取  24-25
    2.3.5 ANSYS 使用时的收敛问题  25-26
    2.3.6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26-27
第三章 带板双连梁的有限元分析  27-63
  3.1 带板双连梁与不带板双连梁对比分析  27-37
    3.1.1 计算模型  27-28
    3.1.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8-36
    3.1.3 小结  36-37
  3.2 不同开缝位置的带板双连梁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37-48
    3.2.1 计算模型  37
    3.2.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7-47
    3.2.3 小结  47-48
  3.3 不同间距的双连梁受力分析  48-57
    3.3.1 计算模型  48-49
    3.3.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9-57
    3.3.3 小结  57
  3.4 带板双连梁、三连梁与单连梁受力对比分析  57-63
    3.4.1 计算模型  57-58
    3.4.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8-62
    3.4.3 小结  62-63
第四章 工程应用  63-71
  4.1 工程概况  63-64
  4.2 弹性反应谱分析  64-70
    4.2.1 整体分析参数表  65-66
    4.2.2 整体计算结果  66-70
  4.3 小结  70-7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71-73
  5.1 主要结论  71
  5.2 展望  71-73
参考文献  73-77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说明  77-78
致谢  78-79

相似论文

  1. 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睫状沟水平间距的临床评价,R770.4
  2. 基于激光测距的罐道位移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TN247
  3. 刚架拱桥拱片间距优化与节点加强技术研究,U445.72
  4. 插销式脚手架平台力学性能研究,U673.3
  5. 轴流式通风机轴向间隙与转子内中空区域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TH432.1
  6. 化学锚栓小间距承载力研究,TU746.3
  7. 可膨胀筛管基管用TWIP钢的研制及性能分析,TF762
  8. 中波广播发射天线间互耦对天线方向特性影响的研究,TN827.1
  9. 地铁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U455.43
  10. 李雅庄矿深孔预裂爆破提高瓦斯抽采率技术应用,TD712
  11.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破坏机理分析,TU473.1
  12. 平面L形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研究,TU398.2
  13. 高热密度数据中心机房散热影响因素的研究,TU834
  14.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混合算法研究,TM714.3
  15. 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的试验与理论分析,TU391
  16. 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抗弯承载力理论研究,TU375
  17. 基于谱单元法的多圆柱绕流及其互扰效应数值模拟,TB126
  18. 城市大面积荷载与地面沉降分析,P642.26
  19. 深水海底管线S型铺设分析方法与力学特性研究,TE973
  20. 钢—混凝土组合桁架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TU312
  21. 基于元胞自动机和模糊控制的交通流模型研究,U491.1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