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作 者: 刘志慧
导 师: 周志广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大井坡 华北板块北缘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变形序列
分类号: P5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华北北缘的区域构造研究是我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北板块北缘的槽台界线作为一条重要的大地构造分界线被地学界广泛注目。该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中元古代—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次强烈构造变形。另外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华北板块增生与碰撞带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将对兴蒙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也是华北板块北缘诸多地质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环节,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构造解析为指导思想,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剖面测制工作,全面收集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资料,并根据野外确定的构造形迹与侵入岩体的相互关系(切割、被侵入或被覆盖等),运用可靠的同位素测年方法,建立构造演化序列。具体认识及成果如下:一、研究区大井坡出露的地质体主要为白云鄂博群,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沉积,指示华北板块北缘的属性。白云鄂博群作为古老的地质体经历了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变形,本次研究认为本区白云鄂博群自中新元古代到中二叠世共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第一期褶皱,主要发育于蓟县系比鲁特组内,表现为早期的层内褶皱,褶皱样式倾伏-倾竖紧闭褶皱或无根勾状褶皱,形成于中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时期;第二期褶皱主要为区域性的同斜倒转褶皱,该期褶皱主要通过比鲁特组与白音宝拉格组的岩石产出状态展现的,形成时期为顶志留世晚加里东运动时期;第三期褶皱为工作区的主期褶皱,褶皱的轴迹方向近东西向,形成于早中二叠世晚海西期运动时期,与龙头山逆冲推覆构造为同期产物。二、研究区发现一套逆冲推覆构造,其异地系统为中新元古代白云鄂博群,原地系统为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和早二叠世大红山组火山岩,后者以构造窗的形式产出。该期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间为280~264Ma,其形成意味着早-中二叠世研究区所经历的一次板缘造山作用,其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发生了碰撞,据此得出华北板块北缘及其增生带的界限在研究区经过的结论。三、通过对研究区褶皱变形期次的划分,结合岩浆事件与火山喷发,建立起本区前二叠纪的构造变形序列,并探讨了构造演化史。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1 前言  10-15
  1.1 研究区位置  10-11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1
  1.3 研究现状  11-13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工作量  13-15
    1.4.1 研究思路  13-14
    1.4.2 研究内容  14
    1.4.3 工作量  14-15
2 区域地质概况  15-26
  2.1 大地构造位置  15-16
  2.2 地层  16-20
    2.2.1 中新元古代地层  16-19
    2.2.2 古生代地层  19-20
    2.2.3 新生代地层  20
  2.3 岩浆岩  20-23
    2.3.1 晚奥陶世侵入岩  22
    2.3.2 中二叠世侵入岩  22-23
  2.4 构造  23-26
    2.4.1 研究区构造背景  23
    2.4.2 主要构造形迹  23-24
    2.4.3 构造演化  24-26
3 构造变形特征  26-38
  3.1 褶皱  26-32
    3.1.1 野外形态  26-28
    3.1.2 赤平投影解析  28-32
    3.1.3 褶皱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  32
  3.2 断裂  32-38
    3.2.1 展布概况:  32-33
    3.2.2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特征  33-37
    3.2.3 中二叠世岩浆岩侵入  37-38
4 逆冲推覆构造活动的年代学证据  38-43
  4.1 侵入岩的年龄  38-40
    4.1.1 分析方法  38
    4.1.2 样品描述  38
    4.1.3 分析结果  38-40
  4.2 原地岩系火山岩的年龄  40-41
    4.2.1 分析方法  40-41
    4.2.2 样品描述  41
    4.2.3 分析结果  41
  4.3 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域地质意义  41-43
5 前二叠纪构造演化  43-46
  5.1 前二叠纪构造变形序列  43-44
  5.2 前二叠纪地质发展史  44-46
6 结论  46-47
致谢  47-48
参考文献  48-53

相似论文

  1. 内蒙古毕力赫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P618.51
  2. 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P618.13
  3. 内蒙古大青山东段逆冲推覆构造,P542
  4. 雪峰陆内复合构造系统: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P542.5
  5. 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P542
  6. 青海都兰县可可沙地区变质岩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演化,P542
  7. 南大巴山镇巴—城口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P542
  8. 青海杂多东莫扎抓—莫海拉亨铅锌成矿作用,P618.4
  9. 内蒙古东乌旗朝不楞地区地质构造演化,P542
  10.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复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动力学,P618.13
  11. 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P611
  12. 板内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P542
  13.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特征及其地质意义,P588.121
  14. 三江北段玉树地区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P597.3
  15. 大兴安岭中南部二叠纪砂岩物源分析对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P548
  16.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P584
  17.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P588.1
  18. 内蒙古白音希勒地区侵入岩研究,P588.12
  19. 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变形机制,P534.6
  20. 上扬子地块西缘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P542.5
  21.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P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区域构造地质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