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泉州湾潮间带不同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作 者: 卓异
导 师: 蔡立哲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泉州湾潮间带 红树林 群落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最高潮位和大潮期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潮间带中有各种生境类型,如红树林、泥滩、沙滩、岩石滩等。小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多,对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更少,导致了我国在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研究的不完整。本研究于2011年4月、7月、10月和2012年1月,在泉州湾潮间带桐花树、秋茄、互花米草和牡蛎石4种生境进行4个季度小型底栖动物生态考察和定量取样,从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并分析了其最优势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或分类实体)和各食性类型的比例,以期为泉州湾提供小型底栖动物物种和生境多样性的基础资料,为完善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资料库做贡献。主要研究成果:(1)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四个季度共获取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底栖桡足类(Benthic copepoda)、多毛类(Polychaeta)、寡毛类(Oligochaeta)、涡虫类(Turbellaria)、昆虫类(Insect)、端足类(Amphipoda)、有孔虫类(Foraminifera)、介形类(Ostracoda)、腹足类(Gastropoda)、双壳类(Bivalvia)和纽虫类(Nemerteans)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Others)。其中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80.61%,而在蠕埔潮间带有孔虫类数量也较多。与其他已研究的红树林区域相比较,本研究在泉州湾潮间带发现了小型腹足类和双壳类。(2)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桐花树生境,为2104.9±944.3ind.·10cm-2;最低值出现在秋季秋茄生境,为273.0±109.0ind.·10cm-2。各季节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变化中,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各类群所占的生物量比例中,有孔虫所占比例最高,为79.8%,海洋线虫(8.44%)第二,桡足类(4.21%)第三。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 two-way ANOVA)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以及季节×生境的小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3)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季节和生境,证实了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境多样性设想,体现了小型底栖动物生活史短的特征。(4)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四个季度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05种(分类实体单元),隶属于3目27科76属,与湛江高桥、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相比较,有20个属的海洋线虫首次在我国红树林和盐沼湿地发现。各季度各生境中,种类最多的是秋季的互花米草生境,有42个种,最少的是春季的桐花树生境,仅25个种。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海洋线虫的物种数有显著差异,季节×生境之间的海洋线虫的物种数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季节优势度大于1.00%的海洋线虫中,秋季分布的优势种最多,春季最少。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均为Spilophorella sp.1,夏季和秋季的优势种均为Sabatieria sp.。(5)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生物量。不同季度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均是冬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秋季最低;而不同生境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均是牡蛎石生境最高,互花米草生境次之,桐花树生境第三,秋茄生境最低。(6)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摄食类型。按海洋线虫物种数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最多,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次之,捕食者或杂食者(2B)第三,刮食者(2A)最少;按海洋线虫丰度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最多,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最少。(7)泉州湾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受底质粒径影响。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底温、粘土、砂、粉砂和中值粒径显著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与粘土、砂、粉砂和中值粒径显著相关;线虫丰度与底盐和粘土显著相关;线虫物种数与底盐、粘土、粉砂、砂和中值粒径呈显著相关。

全文目录


摘要  12-14
Abstract  14-17
第1章 前言  17-25
  1.1 小型底栖动物  17-19
    1.1.1 研究意义  17-18
    1.1.2 国内外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8-19
  1.2 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研究概况  19-22
    1.2.1 研究意义  19-20
    1.2.2 国内外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研究概况  20-22
  1.3 泉州湾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意义  22-25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5-32
  2.1 研究区域  25
  2.2 采样方法  25-26
  2.3 生物样品的处理  26-27
    2.3.1 小型底栖动物的分选和计数  26
    2.3.2 海洋线虫装片的制作和种类鉴定  26-27
    2.3.3 海洋线虫分类学的主要鉴定依据  27
  2.4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27
  2.5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  27-29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9-32
    2.6.1 单变量分析  29-30
    2.6.2 分布/图形分析  30-31
    2.6.3 多变量分析  31-32
第3章 泉州湾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32-50
  3.1 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  32-38
  3.2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  38-42
    3.2.1 各季度各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  38-39
    3.2.2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时空变化  39-40
    3.2.3 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丰度  40-42
  3.3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42-47
    3.3.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组成  42-43
    3.3.2 各季度各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43-44
    3.3.3 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44-45
    3.3.4 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生物量  45-47
  3.4 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分析  47-48
  3.5 讨论  48-50
第4章 泉州湾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群落结构  50-90
  4.1 海洋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  50-52
    4.1.1 海洋线虫的丰度  50-51
    4.1.2 海洋线虫丰度的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  51
    4.1.3 海洋线虫的生物量  51-52
  4.2 海洋线虫的种类  52-56
    4.2.1 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  52-53
    4.2.2 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多维标序和聚类分析  53-56
    4.2.3 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的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  56
  4.3 海洋线虫的多样性分析  56-59
  4.4 海洋线虫的营养结构分析  59-65
    4.4.1 海洋线虫各摄食类型的种数  59-62
    4.4.2 海洋线虫各摄食类型的丰度  62-65
  4.5 泉州湾潮间带海洋线虫的优势种  65-88
    4.5.1 各季节海洋线虫的优势种  65-74
    4.5.2 各季节海洋线虫优势种的营养类型  74-88
  4.6 讨论  88-90
    4.6.1 泉州湾海洋线虫的季节变化  88
    4.6.2 泉州湾潮间带海洋线虫群落与我国其他潮间带的比较  88-90
第5章 泉州湾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90-103
  5.1 底质理化因子的分布特点  90-92
    5.1.1 底质温度的分布特点  90
    5.1.2 底质盐度的分布特点  90-91
    5.1.3 底质溶解氧的分布特点  91-92
    5.1.4 底质pH的分布特点  92
  5.2 沉积物的底质粒径  92-93
  5.3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分析  93-97
    5.3.1 不同季节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93-95
    5.3.2 不同季节海洋线虫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95-97
    5.3.3 四个季度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97
  5.4 讨论  97-103
    5.4.1 温度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97-99
    5.4.2 盐度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99-100
    5.4.3 底质粒径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100-101
    5.4.4 潮汐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101-102
    5.4.5 泉州湾小型底栖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  102-103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103-107
  6.1 研究成果  103-104
  6.2 创新点  104-105
  6.3 不足之处  105
  6.4 展望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5
附录1 泉州湾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名录  115-123
附录2 我国不同潮间带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分布  123-124
附录3 我国不同潮问带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属的分布  124-131
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  131-132
致谢  132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青山湖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其功能评价研究,Q948
  3.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4.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5.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Q948.1
  6.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7. 上海市青浦区稻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其防除技术研究,S451
  8. 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S511
  9.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10. 枯草芽孢杆菌对基质栽培黄瓜盐胁迫伤害的缓解效应,S642.2
  11.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2.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Q948
  13.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4. 太原市草坪杂草群落生态与科学管理研究,S451
  15. 晋、陕、宁、蒙锦鸡儿群落生态特征研究,Q948
  16.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7. 山西果园杂草数量生态与管理策略研究,S451
  18. 太原东山油松人工林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S791.254
  19. 长白山西坡亚高山—高山带植物群落组成及其规律研究,Q948
  20. 基于鸟类群落特征的亚热带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X171.4
  21. 长白山北坡地带性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S714.3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