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鸭肠炎病毒及其致弱毒株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作 者: 杨承槐
导 师: 于康震;杨汉春
学 校: 中国农业大学
专 业: 预防兽医学
关键词: 鸭肠炎病毒 基因组特征 体外传代 gI gE 毒力
分类号: S852.6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 DVE),又名鸭瘟(Duck plague, DP),是鸭、鹅及其它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损伤、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性器官退行性病变,死亡率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的病原为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又称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病毒属、鸭疱疹病毒1型。本研究利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将我国鸭肠炎病毒强毒参考株(DEV CSC)进行连续传代致弱,分析了强、弱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以及致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以期揭示DEV在体外传代致弱的分子基础;构建出DEV gEgI基因的缺失毒株,分析了gE和gI基因对病毒毒力的影响,旨在为揭示DEV的分子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以及为开发DEV基因缺失疫苗提供科学依据。利用454测序平台,对DEV CSC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DEV CSC基因组全长162,131bp,共78个ORF,编码76个蛋白。全基因组比较发现,DEV CSC与2000年四川分离的DEV CHv株同源性高达99.99%,只有21个核苷酸替换(15个非同义和6个同义)和52个核苷酸缺失或插入,除了在UL41中有3个核苷酸连续插入外,其余核苷酸缺失或插入均在非编码区内;大部分非同义突变(10/15)位于基因组的5’末端。DEV CSC与2005年德国分离的DEV2085株的同源性为98.92%,主要差异是DEV2085株的UL区的5’端连续缺失1,170bp。与DEV CSC相比,鸡胚传代致弱株DEV K p63基因组短4,040bp,在UL区的5’端利3’端分别缺失3,513bp和528bp;76个ORF中有63个ORF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2个ORF(UL56和US10)在C端有移框变异,UL2连续缺失176个氨基酸。将DEV CSC经CEF连续传80代,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了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前4代无明显细胞病变,第5代出现少量蚀斑样细胞病变,随代次增加,出现细胞病变时间提前;第25代蚀斑面积显著减小(p<0.01),随后蚀斑面积稳定,各代次间无明显差异;第80代毒(DEV p80)基因组全长为160,328bp。与亲本病毒DEV CSC基因组相比,DEV p80基因组的145,818-147,618nt连续缺失共1,801bp,导致US7(gI)基因3’端和US8(gE)基因5’端缺失,此外,还有12个点突变,其中8个位于预测的ORF内,导致LORF4、UL51、UL9、UL7、UL4和US3共6个蛋白存在单个氨基酸变异。经临床症状、体温、病毒血症、泄殖腔排毒、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了传代前后DEV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DEV p80接种鸭未出现体温明显升高或临床症状,对消化道和淋巴器官无明显病理学损伤,消化道和淋巴器官中病毒拷贝数明显下降,表明DEV p80对鸭无致病性。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DEV p80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鸭免疫后5d,即可100%抵抗致死性强毒的攻击。gI和gE基因是疱疹病毒重要的毒力决定因子。为了证实gI和gE基因对DEV毒力的影响,以DEV CSC为亲本病毒,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出一株缺失145,818~147,618nt的重组病毒DEV-△US78-GFP,并比较了重组病毒及其亲本病毒的体内体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重组病毒DEV-△US78-GFP在DEF中产生的蚀斑明显小于亲本病毒(p<0.001):一步生长曲线也有所不同,DEV-△US78-GFP在细胞和上清中病毒含量峰值均为亲本病毒1/80左右,且到达峰值的时间分别延迟了24h和36h;重组病毒DEV-AUS78-GFP接种4周龄鸭,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大体病变。这些结果表明,gI利/或gE对DEV在细胞间传播和细胞中的复制有重要影响,是DEV重要的毒力决定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完成了我国鸭肠炎病毒强毒参考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DEV经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可导致gI和gE基因的缺失,失去对鸭的致病力,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构建了缺失gI和gE基因的DEV突变株,经体内、体外试验证实,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DEV gI和/或gE基因对病毒在细胞间传播和毒力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为DEV的分子致病机理以及基因缺失疫苗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1
插图与附表清单  11-14
缩略词表  14-16
第一章 引言  16-21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8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20
  1.4 研究目标  20-21
第二章 鸭肠炎病毒强毒参考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1-44
  摘要  21
  2.1 前言  21-22
  2.2 材料与方法  22-26
  2.3 结果与分析  26-40
  2.4 讨论  40-43
  2.5 小结  43-44
第三章 鸭肠炎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及基因组变异分析  44-60
  摘要  44
  3.1 前言  44-45
  3.2 材料与方法  45-48
  3.3 结果与分析  48-57
  3.4 讨论  57-59
  3.5 小结  59-60
第四章 鸭肠炎病毒传代致弱毒株的致病性与免疫原性分析  60-81
  摘要  60
  4.1 前言  60-61
  4.2 材料与方法  61-65
  4.3 结果与分析  65-78
  4.4 讨论  78-80
  4.5 小结  80-81
第五章 鸭肠炎病毒gEgI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致病性分析  81-101
  摘要  81
  5.1 前言  81
  5.2 材料与方法  81-92
  5.3 结果与分析  92-99
  5.4 讨论  99-100
  5.5 小结  100-101
第六章 结论  101-102
第七章 创新点  102-103
第八章 文献综述  103-116
  8.1 历史  103
  8.2 病原学  103-106
  8.3 分子生物学  106-108
  8.4 流行病学  108-109
  8.5 病理学  109-112
  8.6 诊断  112-113
  8.7 预防和控制  113-115
  8.8 展望  115-116
参考文献  116-132
致谢  132-134
作者简介  134

相似论文

  1.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2. 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S436.64
  3.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4. 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特征分析,S852.61
  5. 霍乱弧菌LysR/MFS调控体系的功能研究,R378
  6.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7.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8. 句容不同品种草莓病害调查及草莓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S436.68
  9.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及两种根管常用药物对其作用研究,R780.2
  10. 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S858.28
  11. 迟钝爱德华氏菌EIB202 Sigma(54)编码基因rpoN的敲除及功能研究,Q933
  12. 用于相变存储器的SnTe-Ge2Sb2Te5和Bi2Te3基相变材料研究,TP333
  13. 绿僵菌Mamrd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S476.12
  14. 水稻纹枯病菌毒素致病机理研究及六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S435.111.42
  15. 微量Ge、Ce对Al-Cu-Mg-(L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TG113
  16. Fe-Ni-Zn和Mg-Ge体系的相平衡和热力学性质研究,TQ153
  17. 基于OGC的地图服务的研究与实现,P208
  18. Ge(S_xSe_(1-x))_2玻璃的组成、结构和光学性能研究,TQ171.1
  19. P38MAPK与caspase-3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R656.6
  20. 临床分离肠球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R440
  21. 草鱼cyclin G1和Morg1基因的克隆、鉴定及适应性进化分析,S917.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兽医基础科学 > 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 > 家畜病毒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