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乡镇层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作 者: 马静花
导 师: 张爱国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乡镇 新农村建设模式 产业连片建设
分类号: F3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基于我国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扩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的现状,基于目前国内外对于乡镇层面的农村建设模式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拟对乡镇尺度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深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完成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在理论研究中对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以产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及其案例研究的基础理论,重点对新农村发展模式的类型、模式的选择、模式优劣势、模式应用中的问题、对策及模式适用条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二是在案例研究中把临汾市大阳镇的新农村发展模式选择为乡村旅游连片型、霍州市辛置镇的新农村发展模式选择为特色农业连片型,并提出了各自建设对策及推广适用条件。希望能够为具有同类条件的乡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以“乡镇层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作为研究的对象,弥补在乡镇尺度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上的缺陷。第二,首次探讨了“发展模式”与“连片建设”的关系。第三,提出了在所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中应优先选择“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观点。本文主要结论为:第一,各乡镇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乡镇的新农村发展模式,但在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时,应该优先选择的模式为“产业发展模式”;第二,在我国具备选择“产业发展模式”条件的各乡镇中,其产业发展模式应首选“连片发展”的方式进行落实;第三,乡镇所采取的新农村产业连片型建设模式能够更大幅度的带动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绪论  8-15
  1.1 选题的背景  8-9
  1.2 研究综述  9-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9-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0-12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1.4 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5
    1.4.1 研究内容  12-13
    1.4.2 研究方法  13-14
    1.4.3 技术路线  14-15
  1.5 可能创新之处  15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15-17
  2.1 相关概念  15-16
    2.1.1 乡镇  15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  15-16
    2.1.3 模式  16
  2.2 相关理论  16-17
    2.2.1 产业区位理论  16
    2.2.2 比较优势理论  16-17
    2.2.3 规模经济理论  17
3 新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17-23
  3.1 新农村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17-18
    3.1.1 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17
    3.1.2 主导力量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17-18
    3.1.3 区域分异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18
    3.1.4 其它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8
  3.2 新农村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18-21
    3.2.1 各种模式的优劣势条件分析  18-20
    3.2.2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条件分析  20-21
  3.3 新农村发展模式的建设对策  21-22
    3.3.1 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对策  21-22
    3.3.2 主导力量型发展模式的对策  22
    3.3.3 区域分异型发展模式的对策  22
    3.3.4 其它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对策  22
  3.4 新农村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22-23
    3.4.1 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22-23
    3.4.2 主导力量型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23
    3.4.3 区域分异型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23
    3.4.4 其它带动型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23
4 乡镇层面的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  23-48
  4.1 大阳镇乡村旅游连片型发展模式研究  23-35
    4.1.1 大阳镇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23-29
    4.1.2 大阳镇发展模式的建设对策  29-34
    4.1.3 大阳镇模式的推广适用条件  34-35
  4.2 辛置镇特色农业连片发展模式研究  35-48
    4.2.1 辛置镇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35-42
    4.2.2 辛置镇发展模式的建设对策  42-46
    4.2.3 辛置镇模式的推广适用条件  46-48
5 主要结论与问题探讨  48-50
致谢  50-51
参考文献  51-53
附录  53

相似论文

  1. 后农业税时代我国乡镇机构改革路径探析,D630
  2. 乡镇事业站所改革研究,D630
  3. 乡镇生活污水水体高效菌株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X703
  4. 重庆乡镇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630
  5. 敖汉旗乡镇公务员培训研究,D630.3
  6. 角色与功能的冲突:乡镇人大工作现况研究,D624
  7. 江门市杜阮镇人大监督研究,D624
  8. 风光互补发电在污水处理厂的研究和设计,X505
  9. 提升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对策研究,D625
  10. 唐山地区乡镇领导干部胜任力问题研究,D630.3
  11. 辽阳市税费改革后乡镇公共财政问题研究,F812.7
  12.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630
  13. 大连市乡镇生态经济区划实证研究,F205;F224
  14. 江门市蓬江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研究,R197.1
  15. 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D630
  16. 浙江乡镇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F276.3
  17. 关于完善我国乡镇公务员退休制度的思考,D630.3
  18. 我国乡镇公务员奖励机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630.3
  19. 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建设,D630
  20.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630
  21. 乡镇中学作文有效教学初探,G633.3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